云上黄石报道 胡刚,是黄石市中心医院乳甲外科医生。1月23日(农历二十九),刚过不惑之年的他作为第一批火线赶往感染科的医生正式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繁忙之余,他写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幕。
医院如战场
2020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从武汉开始蔓延,黄石市中心医院作为市内三甲医院成为了此次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医院门诊大楼挤满了前来看病的发热患者,远远超出了医院能承受的最大能力范围。疫情面前,首当其冲的是医院感染科,问诊病人数量众多、科室医护人手严重不足。这时,急需其他科室支援,这也是我作为医生最应该去战斗的地方。
看到那么多急切求诊的患者,还有身体状况已到极限仍在坚守的感染科同事,我是真心着急,当即就想跟领导申请冲上去工作。可我只是乳甲外科医生,对这样的烈性传染病的了解程度只能算是半个门外汉,但医院如战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我责无旁贷,哪怕是从事抗击疫情的相关辅助工作,我也坚决要上!说到自己的顾虑也是有的,我们夫妻都是医院的双职工,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以及老人需要照顾,自己身上的担子并不小。年事已高的父母每天都在家关注着这场疫情,对我们两口子在医院奋战也很担心,但他们从来不说,只是默默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主动请缨 火线支援
我瞒着家人主动向领导请缨作为第一批次人员支援感染科,在医院领导接受我请战申请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党旗在飘扬、冲锋的号角在召唤我。
23日(农历二十九)当晚,我作为全院第一批第一位火线赶往感染科的医生正式开始工作,开始了我的首轮一线救治工作。在门诊,当时感染科就医的患者很多都没有佩戴口罩,存在很高的交叉感染风险,医院领导在防护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硬是挤出了最好的防护装备优先调配给我们,使得我们一线医护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到诊疗之中,解决了我们的防护难题。当穿起全套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后,平时一口气的氧气量现在得三四口呼吸才喘的过来,我感觉到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呼吸憋闷以及头晕,同时呼吸产生的雾气遮蔽了护目镜影响了诊疗操作,很多时候我只能透过护目镜的缝隙看病人写病历。坐久了,想起来稍微起身活动一下,突然发觉浑身已经湿透了,就像一直在汗蒸,浑身难受,就是这样的活动,我也不敢有大动作,以防撑破来之不易的一次性防护服进而影响救治门诊患者。这些困难影响不到我的工作热情和决心,因为我知道疫情就是战情,疫情就是命令,争分夺秒多看一个患者就能多为他们争取治愈的机会。火线加入的当天,我持续工作七小时直到1月24日凌晨4点,接诊患者50多人。
对患者要心理疏导
此后的十天,我一直坚守在感染科一线岗位上,接诊了大量患者,协助科室有效缓解了感染门诊患者就医压力,得到了医院以及科室领导的表扬。在前期十天的一线接诊工作中,我发现前来就诊的患者普遍心理压力很大,不少普通流感发热患者以为自己是新冠感染者,情绪非常激动,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了一定的应激反应症状。为此,我在认真诊疗的同时,也用极大的热情对患者进行了心理和情绪上的安抚,用自己的专业医学知识告诉他们:新冠病毒并不可怕,虽然没有特效药物,但在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休息后,是能够战胜病魔的。
连续一线感染科工作十天后,我被调入感染科进行二值班,虽然可以稍微歇口气,但我还是绷紧了工作这根弦不放松。作为二值,我主要负责发热病人留观、留观患者转诊、采集疑似患者咽拭子(100余人次),并负责全院各科室的感染科会诊(排查疑似病例),期间还负责乳甲外科自己小组肿瘤患者的化疗。
错过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日
2月22日我又如愿参加了第二轮支援工作,重返感染科,从事二值工作。这一次我轻车熟路,采集咽拭子、完成疑似病例会诊,患者转诊,心理疏导等工作。同时,执行医疗部各项指令,协调临床各科室、留观病房、保障部、综治办合力服务病患。并且帮缺乏御寒物品的病人在院内寻找被褥防寒,寻找车床送病人前往留观病区,给患者寻找病床办理住院收治,并对各类病人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心理辅导,发挥了自己的应有作用。参加了两轮支援工作,在感染科一线工作2个多月未回家,虽然家离医院很近,也很想念父母妻儿,却无法回家,错过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日,但我无怨无悔!
逆向而行 善始善终
3月15号,医院开始逐步恢复门诊诊疗,3月20号,江苏援黄队撤退,3月24号,是我正式撤离感染科的日子,已经61天没有回家了,虽然身体很疲惫,但精神状态依然不错。目前全院新冠患者已清零,我们乳甲外科也在着手复科的事情,情况越来越好。临别之际,感染科为我们所有参加支援的同事合影留念,纪念这段特殊的经历。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全院第一个火线进感染科支援,坚守到最后一个安全撤离的医生,与一百多位战友逆向而行,并肩作战,团结一致,善始善终!回望这段时光,从凛冽寒冬到春暖花开,奋战了两个多月,我想说:我骄傲!我自豪!
(责任编辑: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