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即将在我市召开。
21日
新华社、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
近20家中央驻鄂和省级主要媒体记者齐聚黄石,参观采访我市工业旅游代表性线路和大会筹备工作情况,感受这座城市百年工业文明之美和转型发展的巨大变化。
城市鸟瞰图
当天
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劲牌有限公司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华新水泥旧址等地
实地采访和寻觅黄石工业文明的发展足迹。三千年大兴炉冶的厚重底蕴;各种保存完好的旧式采矿设备,“石头上开花”的硬岩复垦基地,壮观雄伟的矿冶大峡谷;“中国钢铁摇篮”汉冶萍的浴火重生,助力“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的钢铁传奇;中国水泥工业的百年长青不老松,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产……一处处、一幕幕,记者们切身体会到这座城市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之魂、转型之效和城市之美。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站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日出东方广场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记者站站长崔彤感慨地说,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
黄石拥有许多珍贵的工业宝藏,
这些珍宝在黄石的历史中刻下了辉煌的印记,
是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最好见证。
只要能够好好保存、
善加利用,
今后一定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而做好这些文章,
不仅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
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为黄石的转型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雷宇表示,“石头上开花”,黄石逐步甩掉了“资源枯竭”的标签,向世人展示了走好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视察大冶铁矿时,向负责人了解矿石成分。
一天的采访,时间虽短,却让各媒体记者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工业文明底蕴、独特的工业旅游魅力和瞩目的工业发展成就。
行程结束之际,记者们纷纷表示,会持续跟踪报道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的相关情况,并继续关注黄石未来推进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和成效。
点石成金显黄石之美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一个个工业遗址诉说着黄石的矿冶故事。
如果把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
黄石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黄石的决策者一直珍视这份特殊的遗产,通过地质修复、工业遗产保护、节会举办等多种形式,把“人无我有”的这种城市文化发扬光大。
当今,黄石正全力围绕构建完整的矿冶文明链,把现有的工业遗址串成线、联成片,挖掘内涵、提升价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最美工业城市。
人无我有彰显工业遗产特色
长江之滨的黄石,
千年炉火,
生生不息。
既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之都、
港口城市、文化名城。
三千年的矿冶工业文化积淀,使黄石保留了大量工业遗产,尤其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等,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时期、近现代工业化开端时期矿冶工业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其完整性、系统性、代表性在国内外罕见。
以钢铁为基础,特钢产品、铜延伸产品、智能传输产品、机床、压缩机、换热器等一大批黄石制造享誉海内外。在4000多个工业产品中,有200多个已打入国际市场。东贝压缩机产销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位居全球第二;新冶钢建成全球规格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中厚壁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三环锻压生产了大吨位的机床;还有全国保健酒龙头企业的劲牌。
黄石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黄石的决策者一直珍视这份特殊的遗产,把“人无我有”的这种城市文化发扬光大。黄石目前保存有各类遗迹210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博物馆、纪念馆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
一直以来,我市全域地学旅游资源丰富,工业遗址众多,闻名海内外。去年金秋时节,黄石成功举办首届湖北省矿物晶体奇石文化博览会和地矿科普展。今年11月1日,2017年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盛大开幕,这两次的节会不仅叫响了黄石“科普胜地”“地矿名城”品牌,也为中国的地矿科普事业贡献了黄石力量。
今年我市积极实施“旅游”战略,通过旅游与工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华新水泥旧址、东钢旧址等工业遗产旅游;通过旅游与会展产业的融合,加快黄石矿山公园房车露营基地、黄石会展中心、黄石地矿科普文化博览园、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等场馆建设;通过整合黄石全域旅游资源,开辟出以“四大工业遗址”为核心的工业旅游线路,努力发展地学旅游和工业旅游,擦亮打响“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名片。
条例保护留住城市文化根脉
一座城市的魅力,
在于其历史能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所传承、
追思,甚至是迷恋。
记忆,
是原始的力量,
它让城市的精神延续,
也将城市牵引向未来。
粗大的管道,高大的罐体,绵延百多米的厂房,入眼的都是暗灰色的沧桑……看守华新水泥厂旧址的叶师傅站在这座饱含历史痕迹的老厂房前,内心有一丝欣慰,因为本月底,他看护的这片土地将建成我省唯一一座水泥厂遗址博物馆。
时光回溯到2005年,当最后一组熟料磨停止旋转,华新老厂区全线停产搬迁,运转了半个多世纪的“华新型”窑头,还堆放着未处理完的窑灰。
2008年,湖北省文物专家对华新水泥厂旧址进行了考察,认为它整体保存完整,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应积极开展保护工作,并将其列入文物保护范围。
作为中华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黄石,3000多年的矿冶开发史,近100年来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史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现代工业发展史,在这里的众多工业遗产早已成为黄石的城市名片,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重要文脉。
历史瑰宝亟需守护,黄石地方立法直指工业遗产保护。2015年底,市人大常委会在编制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时,将制定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作为当年的立法计划项目。2016年9月14日,省十二届人代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了该条例。9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公布《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明确其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和范围,指具有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物质工业遗产和非物质工业遗产。
《条例》结合黄石实际,因地制宜,兼具普适性与黄石特色。这既保护了我市工业遗产、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同样对于打造黄石形象品牌、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条例》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将正式步入法治引领的新时代。
这是全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湖北省新获得立法权的市州首部获批的实体性法规、黄石市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也是黄石第一次以法治方式来保护城市工业的记忆链条。
申报世遗再接再厉全力推进
6月29日上午,难得的晴朗天。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的广场旁爬满了青草,厂里的一对新人正在此拍摄婚纱照。
新人的身后,就是锈迹斑斑的高炉遗址,这座突兀而沧桑的建筑似乎正暗示着汉冶萍曾经的跌宕岁月,提醒着每一位黄石人:历史不容遗忘!
2009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成为首批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获批资金2.57亿元。2010年,修缮后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焕然一新:触屏式讲解机、手动感应电子书、幻影成像3D动画等,“声、电、光”的现代科技运用,更加真实地还原祖先们采矿的情景。
如今,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将投巨资建设青铜文化广场和遗址博物馆新馆。这也意味着其所在山体将不能进行矿藏开采,而相关负责人表示,仅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下面埋藏的矿产价值连城。但黄石不计眼前得失,致力永久保护!
如今,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早已摆脱“垃圾场风波”的困扰,完成了从资源枯竭矿山到全国第一家矿山公园,再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演绎出石头上种树的奇妙景观。
如今,华新水泥厂旧址已被国家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成功命名,并先后征集到反映华新水泥厂的相关藏品1万余件(套),不久的将来,这片废旧的厂区有望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水泥博物馆”。
如今,下陆火车站旧址、小红楼旧址、大冶铁矿至黄石码头铁路专线等全市109处工业遗产名录处处登记在案,各类工业遗产的紫线划定、规划编制、价值研究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对文物遗址的追寻、保护、发扬和传承中,在对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中,在对矿冶文化突出普遍价值和对比分析的研究中,黄石用行动一一作答。
2012年11月1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传来喜讯: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作为我省唯一独立申报项目,在全国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喜登国家文物局公布的45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规范要求,黄石全力推进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工作:聘请专家为黄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顾问,指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成立申遗工作办公室,制定了申遗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跟进措施;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相关研究和文本编制工作。近期将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从黄石工业遗产片区获批,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摘牌,从一批批国保单位纷纷诞生,到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座城市正在用不折不挠的文化坚持向“世遗”冲刺。
城市担当打造最美工业城市
2012年隆冬时节,一批国内知名工业遗产保护专家集合在一起,在市政府领导带队下,以国家文物局工业遗产考察团的名义远赴英国曼切斯特、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地考察学习他国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探寻黄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全新路径;2014年5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主席P·E马丁先生来黄考察我市矿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情况,并提出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保护,还需要活化、再生、复兴,让遗产融入城市,让旧址重现生机。
在2016年15日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上,这样的声音同样被与会专家学者们一一提及: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区主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导阙维民教授多次来黄调研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这次高峰论坛上,他再次提出,要重新调整、梳理黄石矿冶工业遗产项目的历史脉络,定位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的历史意义,务必明确确保“申遗”成功,让工业遗产“热”起来,吸引更多的人群,带动黄石的服务设施发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室副主任周伟表示,黄石的工业遗产与资源突出,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将这项系统工程纳入到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中来,提高市民对故土乡愁的认同感,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力。
……
对黄石而言,专家学者对工业遗产保护、开掘的阐述,既是开智、更是鞭策。这座城市将以敬畏历史、崇敬文化、感恩先人的态度,引导全社会重视、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形成文化认同、延续文化血脉。
“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也需要大家一起去做很多的工作。”市文新广局党组成员、市文物局(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局长、馆长邹晓芳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就是调整工业结构,促进城市转型的一个很好抓手。通过盘活用好宝贵的矿冶工业遗产,黄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以“最美工业城市”形象迎接八方来客。
今后,
黄石将继续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合理适度利用好工业遗产,
大力发展“工业遗产”产业,
统筹推进工业遗产保护、
老城区改造、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工业旅游等工作,
将黄石厚重的工业文明打造成为城市名片,
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工业城市。
(责任编辑: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