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中国丨人才啊!长沙摸着武汉过河

2024-07-12 21:18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6101

长沙和武汉是什么关系?

两座城520“组CP”的消息,火爆出圈。

5月20日这天,长沙市和武汉市的文旅部门推出“双城会”,相互宣推,并各派送10万朵栀子花。

花香四溢中,两座城希望携手引来更多“流量”。

记者今天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将“流量”变“留量”,如何让更多的人才留下来,在长沙发展。

图片

湖北武汉。(图源:视觉中国)

历史上,武汉和长沙有多次“灵魂共振”。

这次,看“武武”有哪些留才宝典,值得让“沙沙”借阅一回?

武汉有“石头”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近年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发激烈。相比吸引外地人才落户,如何留住本土培育的人才,或许性价比更高。

在这方面,武汉无疑是优等生。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力争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留汉,并在全国范围率先提出大学生无门槛落户。

到2020年初,武汉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提前2年完成了原定计划。

目前,武汉每年留住的大学生达到了30万人。

武汉的留才故事虽然令人鼓舞,但她也不是天生的“白富美”。

早些年,武汉也很难留下自己培养的人才,“北上(北京)、南下(广深)、东进(沪宁)、出境海外”四路外溢,被媒体戏称为“人才保卫战中最委屈的城市”。

据报道,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人才外流的形势一度达到顶点。

为了扭转这个局势,武汉在第二年启动“留汉工程”。

对于整个中西部城市而言,武汉只是一个缩影。

同时期,乃至目前,长沙等不少中西部城市仍然深处“人才焦虑”。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大学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张琳教授对此感受深刻——

“比如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流向北、上、广、深这些金融业发达的城市。这两年里,我培养的研究生留湘就业的比例比以往多了一点,但仍然很少,不到10%。”

其实,被喻为中部“亮瑜”的武汉和长沙,在要素“基本盘”上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

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武汉是强省会的代表,经济总量在全省的首位度占比超35%。

武汉的科教资源丰富,拥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

长沙并不弱,目前,总人口1000万出头,GDP超过1.4万亿,人均GDP中部地区排第二,省内排第一。长沙有四所211高校,其中三所是985高校。

图片

岳麓山下、湘江之畔,高校云集,人才密集。

自媒体人、区域发展观察者、湖南安化伢子李楠枫说:“拥有三所985高校的省会城市只有长沙,连南京、广州和武汉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众所周知,长沙和武汉都有个突出特点,就是高校都比较多、毕业生数量大。那么,如何留住本地高校的毕业生人才,武汉值得长沙学习。

在“留才”这件事上,武汉到底做对了什么?

“浇花”与“种城”

在长沙等地还在思考该如何留住更多的人才时,武汉的人才军团已在创新创业路上“攻城拔寨”。

“上周末又拿了个省级创业竞赛特等奖!”

5月27日,24岁的博士生、湖北省首个博士创新创业联盟高校成果转化委员会秘书长王绍然兴冲冲地给记者发来喜报。

其所在的联盟,有千余名像他一样的博士研究生创业者。

他们平时在实验室做科研,加入到博士创业组织后,学会了商业运维。由他们创办的很多高新企业正在孵化中,未来可能不乏“独角兽”。

2022年8月13日,湖北省博士创新创业联盟在武汉成立。

“天下人才尽入‘武’彀”,这个由武昌区委组织部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共同发起的组织,向全球范围内有志于在武昌创新创业的博士人才敞开怀抱。

当然,本就在武汉的人才更有近水楼台之利。

如今,联盟已对接优质博士创业项目50余个,与20家高校、60余家服务机构达成合作,陆续开展人才交流活动40余场,直接服务博士人才600余人次,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这个联盟的重要岗位——高校成果转化委员会秘书长,由24岁的王绍然担任。

如此关键的岗位,负责人如此年轻,也折射出武汉“不拘一格用人才”。

“学校和当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比赛。同时,政府还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资金支持。”

加入联盟后,王绍然不仅获得了免租金的80平米办公室,还有了更多对接投资机构的项目路演机会。

王绍然创业以来,在获得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的大学生创业补贴的同时,来自企业的意向投资已超30万元,更不用说,好项目落地后还有扶持资金。

这样的真金白银,对各类创业人才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武汉在保有人才方面,除了精准滴灌式“浇花”,还在“种城”。

武汉打造了首个“青年创业城”、湖北省首批青创园示范园区湖北青创园。

图片

湖北青创园(汉阳)一期先导示范区在汉阳四新片区揭牌运营。(图源:湖北日报)

青创驿站、共享自习室、青年夜校开进社区,4400余套人才公寓形成“一公里就业圈”,助力37万青年人才扎根汉阳,站稳创新创业“C位”。

今年3月起,首批入驻湖北青创园(汉阳)的16家企业,陆续收到房租补贴。据当地媒体报道,仅房租补贴一项,入驻的初创企业就可省下几十万元。

成立两年来,湖北青创园(汉阳)已累计注册企业137家,园内孵化企业27家。

不仅有真金白银的创业帮扶,还有“青年创业城”为人才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后顾之忧,怎能不让人心动,又怎能不让人行动。

认真分析武汉的“留才”策略,不难发现,武汉的硬核招数并不止这些。

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匹配度

与不少中西部城市一样,人才外流的窘境也曾一直困扰武汉。

这样的窘况,实质反映的是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张琳的看法也是如此:“湖南在金融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内一流,可是湖南的金融行业规模不大、薪酬较低,虽说房价低,但仍难留住人。我们到深圳调研的数据是,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每年流向大湾区的毕业生大概有3000人。”

以产业强健吸引人才回流,正是武汉找到的突破口。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也打响了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的“第一枪”。

武汉最主要的产业,一是汽车制造,二是“光芯屏端网”。

特别是“光芯屏端网”,早些年扎根武汉的众多龙头企业,近年来纷纷扩容扩产,“武汉都市圈”也正发挥出产业集聚作用。

产业的快速生长,为吸纳人才、匹配人才提供了巨大空间。

比如,在武汉光谷(东湖高新区),由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八大园区构成的庞大产业基地,为周边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校门口的就业岗位。

图片

在中国光谷,辨识度超高的“马蹄莲”大楼。(图源:湖北日报)

还比如,湖北青创园所在的汉阳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正加快构建“1+6”现代产业体系,有力支撑青年创新创业链条。

近年来,武汉、长沙等地都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但仅两年多时间,就有6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或“第二总部”落户武汉,形成了全国瞩目的“第二总部现象”。

这无疑让武汉“抢人”多了一张王牌。

看到武汉有合适的“土壤”,王绍然本科毕业后,留下来了,身边的很多同学也留下来了。

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加持下,武汉活力四射。

今年年初,《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2023》出炉,武汉夺得两连冠,城市活力居全国榜首,甚至领先北上广深。

武汉当地媒体报道称,新一轮“抢人大战”,武汉的竞争对手很多,其中就包括长沙。因为“长沙有不容小觑的实力”。

虽然长沙吸引人才的“颜值”与“研值”不断提升,但可以做的或许还有许多。

正如定居在武汉的李楠枫所言,“长沙有向武汉学习的必要”。

他分析,为什么很多企业落子华中会首选武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恰恰是因为武汉有很强的人才支撑。

无疑,武汉正在形成某种良性循环。

来源:红网

其实,论“吸引力”,长沙并不弱,网红城市的名号早已响彻整个“江湖”。2023年长沙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9453.33万人次,其中又以年轻人居多。

然而,现实中,许多年轻人来长沙只是为了花钱,而不是为了挣钱。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并未真正融入到这座城市的发展中来。

如何把人才的“流量”转化为“留量”,是当前长沙需要重点思考的。

武汉的一系列举措,或许能够为长沙带来灵感。

只有让人才留下来,“网红”才能变成“长红”和“常红”。

不一样的“人才集团”

战局总是瞬息万变。

从武汉的实践来看,人才战略并非一成不变。悄然兴起的“人才集团”新模式,已成为“抢人”新利器。

武汉光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背后就有一个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集团穿针引线,助力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融合。

2021年5月,继“留汉计划”后,武汉重视人才工作又有大举措——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

作为人才集团,充当城市“猎头”,面向国内和海外引进人才,是工作的“基本盘”。

而根据市场需求反向协同高校定制化培养人才,则是武汉人才集团的独到之处。

2023年7月,一个培养集成电路行业卓越工程师的新平台在华中科技大学成立。

当天,武汉人才集团、华科大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和众人才三方代表签署协议。

图片

签署协议现场。(图源:长江日报)

此次合作,是武汉人才集团瞄准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链跟不上产业链快速发展的痛点,而实施的“对症下药”。

通过与双一流高校及集成电路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专业化、特色化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人才集团还创新性引入资本,放大人才服务效能。

2023年11月,武汉基金联合武汉市人才集团、首义科创等企业设立了武汉市首只人才专项基金——人才发展基金。

该基金总规模10亿元,其中创新基金3亿元、激励基金7亿元,采取股权+债权方式,重点支持武汉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引进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着力解决初创期企业启动资金不足的需求。

其实,在武汉市人才集团成立之前的2020年7月,长沙就成立了人才集团。

今年1月份,湖南也成立了人才集团。湖南省人才集团下设三家子公司,形成了全国唯一“智库+市场+媒体”三位一体的独特发展格局。

综观全国,在“抢人”大战中,人才集团以其专业化、集团化的优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武汉的诸多案例无不在说明,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人才战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笑傲江湖的资本。

未来,随着人口大盘见顶,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只会更加白热化。

于长沙和中部其他城市而言,武汉不仅是一块“攻玉石”,或许还应成为一块“磨刀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