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社交的人寿命更长?“网红”可能比普通人活得长?

2017-05-08 09:35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269 广州日报  

 

性格决定命运,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句话,然而不久前有科学家表示,性格不但能决定命运,还能决定寿命。一项对1200万社交网络应用用户的调查表明,社交有助于保持、增强你和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所以善于社交的人往往更长寿。

最新研究:

使用社交网络死亡率下降12%

这是一项由《美国科学院院报》所公布的研究结果,研究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威廉·霍布斯和詹姆斯·福勒领头,在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的协助下完成。他们的研究对象为出生日期在1945年~1989年之间的千万名用户,整项调查历时超6个月。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使用社交网络应用的人要比不使用的人活得更久,死亡率下降了12%。尤其在传染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痴呆等导致的死亡中,使用社交网络的人群,低于不使用的人群。虽然研究对象出自社交网络用户,但研究者发现,只有当他们进行实际行为时,社交活动与死亡率才出现相关性。换句话说,只有真实的社交活动才可以降低死亡率,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线上行为。

人际活动能延长寿命,这不仅仅是对热衷于网络虚拟社交的年轻人而言。近日有一项澳大利亚研究指出,参加读书会或团体活动,或许可以增加老年人退休后的寿命。研究主持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讲师尼古拉斯·蒂芬斯表示,社交团体所提供的归属感能协助人们持续一个有意义和健康的人生,对退休的人来说,社交计划可能如同财务和医疗计划一样重要。

线上作用:

“网红”可能比普通人活得长?

自古以来,寿命都是人类最关心的话题,尽管长生不老只是梦想,但延年益寿却是我们的目标。众所周知,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健康决定,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健康”,是指生物学的基因因素。除此之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首席心理治疗师沈家宏告诉记者,来自社会的心理因素也能决定我们的寿命,善于社交的人比不善于社交的人更有能力和优势活下来。

对于最近那些“网红的寿命更长”的研究结果,你先别嗤之以鼻,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来看,人的需要越是能够得到满足,他的生活状态就越是有能量,他的生命力就会越强,就越可能活得久。“不论是虚拟社交还是真实的传统社交,都是社交的一种方式。有社交的人比没有社交的人,在需要上更容易得到满足。在虚拟社交里,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欣赏和好感比真实的传统社交更容易。”沈老师补充说,“而且因为虚拟不受现实世界里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得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影响。”

尽管线上社交并非真实,但那些鲜花和掌声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当你陷入妄自菲薄的时候,可能一个善意的点赞便能让你重拾信心,看到生活的希望。从某一方面说,虚拟的社交比传统的社交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更能够满足人们对社交、认可、欣赏、尊重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也比在现实世界里来得容易。

理智选择:

有损身心的社交圈子不妨退了吧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也会以“传递”的方式相互影响。沈老师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看,能量不分正负,正能量和负能量都是能量,都是力量。从社交的角度看,人们的内在需求是获得影响力,获得关注度,甚至是获得一种存在感。

举个例子,三五好友聚会,无论是晒娃还是秀恩爱,当你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时,就等同于用体现正能量的部分来寻求存在感;但如果我们的正能量“暂时缺货”,很可能会用负能量来“求关注”,向闺蜜大吐苦水,或者与兄弟一醉方休。“这些也是获得重要感和价值感的另外一种方式。”沈老师解释道。

任何事情总有正面和负面,无论身处哪个圈子,善意和恶意总是并存的。不友好的社交会带来创伤,会使我们对社交有负性的体验,这些体验会使我们对社交有恐惧,从而使我们远离人群,而这种远离又会增加我们的孤独和抑郁。所以,对于情绪敏感的人而言,常会因为想要逃避“恶意”而远离社交。但这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吗?

沈老师的答案是否定的。“所有的人都需要社交,那些孤独感特别强烈的人更渴望社交,只是他们因为自己性格的因素无法融入到人群中,所以他们被迫远离人群。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更需要有爱的联结和社交。”你没有听错,不论哪种性格,没有人喜欢孤独,我们都需要和他人有联系、有联结。但是,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社交——选择那些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社交,远离那些对我们的身心有伤害的社交。

话题延伸——

男性更易受到他人影响?

不久前,一份综合数字健身追踪设备所得数据以及社交网络分析显示,运动具有社会传染性。比如,一个人的跑步习惯会影响其朋友的跑步习惯。有趣的是,作者通过分析表明,锻炼的传染性取决于跑步者的相对积极性和朋友之间的性别关系。更具体地说,男性既会受其男性朋友的跑步模式的影响,也会受女性朋友的影响,而女性只会受其女性朋友的影响。换句话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鼓动”或“怂恿”?

专家声音:行为的传染性取决于行为的功能性,即某个行为能够满足当事人的需要。如果当事人觉得某类行为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行为会被模仿或学习,如果此类行为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需要,那么,这类行为就会变得流行起来,就像传染病的流行一样。男女行为之间的差异更多会受到性选择的影响。因为在人类的性选择上,是女性选择男性,所以,男性更加在意女性的看法和对女性有影响力的行为。

我们不自觉地都有“从众心理”?

除了运动之外,有研究人员表示,与健康相关的习惯(如肥胖、吸烟)也具有传染性。所有的社交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尤其在不断被强化的氛围下,你或许会不自觉地跟上合唱的音调,对于别人的言行举止产生模仿行为。我们所熟悉的“明星效应”也是如此。作为一个独立体,我们如何避免受到“坏行为或坏情绪”的影响?

专家声音:一个行为如果被大众所认可、所推崇,就会具有传染性,即使这类行为有伤害性或有悖道德,这在社会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尤其是那些存在于社会公众人物身上的被社会和大众所喜爱、所推崇、所欣赏的行为,都可能具有社会传染性。从心理学角度看,那些对他人依赖性强、没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容易成为被传染的易感人群。如果一个人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跟风,对他人的“坏行为/坏情绪”具有免疫力,他就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精神,具有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记者黄岚)

责任编辑:崇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