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失眠是一种病 得治

2017-03-22 08:18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0 科技日报   李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随着睡眠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睡眠生理作用的了解不断深入: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生存质量,睡眠障碍疾病则可以直接损害健康,诱发多种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睡眠,远离慢病!”

应重视睡眠医学价值

健康睡眠关乎“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而“睡不着,睡不好”都是睡眠障碍。比如睡眠过程中打呼噜、肢体异常运动是睡眠的“质”有问题;而失眠、嗜睡就是睡眠的“量”出了问题。

作为多种慢病的源头性疾病,睡眠障碍疾病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就包括表现为打呼噜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在“五个100”睡眠健康工程启动会上强调,在睡眠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睡眠呼吸障碍。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韩芳教授介绍,中国睡眠障碍人群日益庞大,各类睡眠障碍人群高达38.2%,不仅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还使许多慢病防治陷入僵局。

数据统计也印证了专家的说法,在我国睡眠呼吸暂停与多种慢性疾病关系密切,2014年的分析表明,睡眠呼吸障碍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3.45倍,增加脑血管疾病2.85倍,增加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2.44倍,糖尿病2.5倍,且与老年痴呆,心律失常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直接相关。此外,间断性缺氧可造成睡眠过程被反复打断,睡眠片段化,引起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睡眠中伴随呼吸暂停而引发猝死的案例也时有发生。“睡眠与健康的关系,不仅仅是睡得舒不舒服,也不只是生活质量问题,更深层的是睡眠对健康的影响。”王辰表示,睡眠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人还非常有限。

睡好人生的三分之一

“大医治未病之病”,对于慢病防治的重点在于“防”,要从源头上消除引起慢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阻止慢病的出现,从而减轻国民对慢病治疗的负担,减少国家对于慢病的医疗支出。韩芳表示,国务院关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是“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睡眠障碍性疾病正是多种慢病的源头,这也是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17年世界睡眠日聚焦‘慢病’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显示,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怎样睡好我们三分之一的人生显得尤为重要。

刚刚出炉的《2017年中国网民失眠地图》调研结果显示:近80%参与者有失眠经历,而2002年的数据则是45.4%。调研还发现,越发达城市失眠网民越多。“失眠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但大众对失眠危害认知低。”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玉平教授解释说:失眠是指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少于6小时)、以及醒后身体无恢复、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感到疲劳或全身不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半数以上网民并不能全面了解失眠的危害。王玉平介绍,研究表明失眠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甚至有可能导致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发病率增高。“此外,失眠还有可能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等疾病。”

失眠应接受规范治疗

既然睡眠如此重要,如何能够获得健康睡眠,预防睡眠相关疾病的发生呢?

改善整体睡眠健康水平离不开患者、社会、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共同努力。王玉平指出:就个体而言,应当建立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睡眠的“量”;此外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建立侧卧位睡眠习惯,对于预防和减轻睡眠呼吸障碍的症状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王玉平还纠正了困扰失眠者多年的一个概念:“很多失眠患者之所以不愿意去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除了不了解失眠的危害外,是担心安眠药的副作用。实际上,目前治疗偶发性失眠,临床上会推荐患者使用非苯二氮公式类药物,此类药物相较于传统安眠药在依赖性和成瘾性上有极大改善,而采用非苯二氮公式类药物的间歇性治疗方案,已成为治疗偶发性失眠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王玉平还强调,提高健康睡眠意识,建立对睡眠疾病的正确认识尤为重要,如果症状较重,单纯依靠上述措施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就应该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尤其已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更应该注意从睡眠角度,经临床诊断,排除治病根源。

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编辑:林楚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