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把脉风云“新”气象

2024-09-18 10:0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3303

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习惯了提前看天穿衣、看天洗车,习以为常的背后,是谁在追风赶雨、观星测天,他们又是如何做到及时准确的呢?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02期:把脉风云“新”气象。让我们跟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丁洁的脚步,踏上这场揭晓气象奥秘的旅程。

专题:是这个理

气象护农 智慧领航

7月底,中稻开始进入孕穗时节,再过十余天,绿油油的禾苗就要开始抽穗。在武汉市新洲区,种植大户罗汉堂承包了一千亩地。眼下,他最担心的就是这持续的高温天气。据天气预报,高温天气将持续一周左右,罗师傅准备抽水到稻田里,避免水稻因长期干旱孕不了穗或者干死。罗师傅说,有的大雨能帮禾苗消暑解渴,有的却能让稻穗一夜之间折断腰。他能做的,除了熟记农谚,就是每天盯着天气预报,看准天气做农活,才不会误时误工。这一边,罗师傅忙着抢抓农时,另一边,在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研究员肖艳姣和她的同事们也在忙着与时间赛跑。

肖艳姣说,她和她的团队研究天气雷达测速已经十几年了。1997年,23岁的肖艳姣毕业后到湖北省气象局工作。当时我国开始陆续引进美国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但在实际运用中,肖艳姣和她的同事们发现了问题,多普勒天气雷达测速有极限,如果测速超过此极限,就会导致速度模糊,进而产生虚假数据。肖艳姣说,在多种气象预报手段中,天气雷达无疑是业内公认的捕捉强对流天气的一把“好手”。不过,一旦雷达测速出现模糊,模糊的数据将大大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难度,最终干扰预报员的判断。

为了给预报员提供更有利的参考,肖艳姣起心编写第一版全自动速度退模糊算法。但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也没有捷径可走,在数字的世界里探寻规律的她,仿佛在暗夜里独行,一次又一次,跌倒再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时间里,肖艳姣不仅完成算法研究,研发出“速度退模糊算法”,而且迅速将其投入到行业内部业务中,并在全国推广。紧接着,她又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发分类强对流天气识别预警系统,这个系统为预报员们提供了更精确迅速的判断依据。

探问飓风的性格,琢磨雷电的脾气,肖艳姣和她的同事通过技术创新,稳稳拿捏住飘忽不定的风。在湖北省气象局,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也在研究风,但与肖艳姣不同的是,他们借助风的翅膀,描画出电的模样。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风电开拓 能源领军

43岁的成驰现在是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新能源创新团队的带头人,风电场的一草一木见证着他的成长,也见证着十年间湖北气象能源的开拓发展。2010年,湖北省气象部门成立气象能源业务服务创新工作室,专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等气象服务工作,当时正在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做应用气象的成驰也被调到了这里。当时外界并不看好湖北的风资源,成驰自己也有些迷茫。不过,师傅陈正洪教授给了团队搞风能开发的信心。

原来,当时陈教授通过专业测算绘制出一张“湖北新能源地图”,从数据上推翻了湖北不适合开发新能源的说法。但数据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用事实说话?他们开始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探索。

运用气象知识,帮助企业找到最适合风能开发的选址,爬坡过坎的可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事儿。专业上,企业提出了新需求,希望能够得到未来发电情况的预报,这让成驰他们一度也遇到了坎儿。面对完全陌生的电力领域,成驰变成了“门外汉”,大伙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挑战。但作为主心骨的陈教授,又一次让这帮年轻人有了挑战的勇气。

在陈教授的鼓舞下,包括成驰在内的团队成员开始向书本学习、找专业人士请教,潜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前后仅花了一年时间,团队就成功开发出风力、光伏两套功率预报系统,并不断迭代升级,建立风光一体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报系统,将捉摸不定的风转化成可观可感的电。

风速差意味着电能转化率低,对企业来说,资源规模评估的错误带来的直接就是经济损失。在风电场项目投资的关键节点上,湖北能源新能源公司采纳了成驰所在的新能源创新团队的专业建议,果断调整风机布局,挽回了不少损失。

现在,这个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报系统在湖北省20多家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投入业务化运行,还先后在10余个省区80余家新能源场站业务化运行。成驰也从首席专家陈正洪手里接过接力棒,出任创新团队业务带头人,将系统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应用,满足国家对新能源气象服务的需求。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群气象人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牢牢把握防灾减灾主引擎的基础上,激活风的潜能,探寻电的规律,将“钱是大风刮来的”这句曾经的玩笑话,努力变成现实。他们的未来,“风、光”正当时!


来源:长江云新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