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千载峡州大城浮——解码“三峡门户”宜昌的文化自信样本

2024-09-09 22:11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026

长江穿过幽深奇绝的巫山峡谷,冲出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在西陵峡口陡然变得开阔起来。“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湖北宜昌古称夷陵,就坐落在这水势逐渐平缓、崇山转为丘陵之地。

一江穿城,宜昌始终涌动着澎湃动能,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信自强,正在为城市兴盛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展现出与时俱进、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7月30日拍摄的宜昌城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底蕴:诗意与厚重

初秋时节,宜昌秭归凤凰山上,屈原祠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牌楼上方正中“光争日月”四字牌匾高悬。步入山门,拾阶而上,过碑廊,但见《天问》浪漫、《离骚》悲懑、《九歌》缥缈……

两千多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秭归诞生,由此发源了一条浪漫主义的诗歌长河。如今,“诗意”仍滋养着屈原故里的人们。

屈原祠虽几次迁徙重建、饱经岁月风霜,却越发熠熠生辉。周边建有非遗馆、端午剧场,并常年开展薅草锣鼓、杨林堂鼓、三闾刺绣等非遗传承人展演,加上一年一度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无不成为留存在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

“这里有中华文明的一脉清泉。”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原传说”传承人郑承志说。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进行的舞龙表演。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江河山川,诗脉连绵。宜昌,既是长江万里长图中一帧隽秀的山水画,也是中华文化长篇中一页唯美的散文诗。

西陵峡口,峭壁之上,一个天然的溶洞通过狭仄的栈道与外界相连。此洞名为“三游洞”,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前三游”和宋代“三苏父子”“后三游”闻名。洞内外崖壁至今存有50多件欧阳修、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壁刻和碑文。往来游人,踩着青白石阶,与古往今来诗人的脚步重叠,蹚过时间长河,触摸那些雄浑而灵动的诗篇……

峡口胜景熠熠生辉,高山流水声声含韵。至今,宜昌有约2万名群众坚持诗歌创作,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80多场,参与群众超十万人。

  6月7日拍摄的宜昌西陵峡口。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宜昌还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在薪火相传中推陈出新。

兴山民歌、当阳关陵庙会、长阳撒叶儿嗬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承古纳今,赋予古往今来的人们以生活的仪式感,也打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峡江号子高亢激昂、远安呜音浑厚优雅,关公信义文化至今传扬,这些都融入了现代生活,助力当地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沉浸式情景体验剧《三峡盛典》、新编历史话剧《屈原》的创新演绎好评如潮,成为当地文旅“爆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耀眼火花。

城因文而闻名,文因城而兴盛。

眼下的宜昌,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世界级山水为墨,书写“诗和远方”。厚重而富有诗意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赓续传承中日益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

品格:坚韧与担当

“生活越过越好,买了车,盖了四层的楼房。”三峡工程第一批移民谭德训的儿子谭必林感慨道。

为了工程建设,百万三峡儿女舍小家为大家。谭德训叮嘱四个儿子“国家搞建设,一定要支持”;在补偿标准尚未出台时,他带头砍掉200多棵脐橙树,带着全家16口人率先搬进临时帐篷。

众多“谭德训”们的付出,挺起宜昌的担当。作为“世界水电之都”,这座“来电”的城市,以0.2%的国土面积点亮万家灯火。

在岁月洗礼中,镌刻历史转折的时代注脚;在碰撞交融里,磨砺顽强不屈的文化品格。

长坂坡上,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当阳桥头,张翼德吼退曹操百万雄兵……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有30多个发生在此。而81年前的石牌保卫战,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抗战处在僵持的紧要阶段,日军调集10万兵力进攻石牌,中国军队顽强阻击,甚至展开了三个小时的肉搏战,终于挫败日军入峡西进的阴谋,彰显了宜昌人民的英勇担当。”宜昌市委党校副校长龙会忠介绍。

从昭君出塞,到堪称中外战争史奇迹的宜昌大撤退;从五峰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到长阳七十七烈士纪念碑;从五峰茶马古道到川汉铁路,再到沿江高铁……风云激荡,岁月沉淀,宜昌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始终与民族共奋进。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从秭归县城眺望,三峡大坝巍巍矗立,“国之重器”犹如巨龙横卧长江。

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等112项世界之最、934项发明专利……俯瞰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一艘艘货船正有序通过。截至5月21日,三峡枢纽货运量达20.81亿吨。

峡江之畔,“坝头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房屋错落,茶园青翠。

2018年的春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宜昌市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许家冲村的群众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奋进。从“移民村”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支部书记谢蓉说,依托茶旅融合,近5年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万元。

如今,远安县,传承嫘祖蚕桑习俗,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当阳市,弘扬关公信义文化,打造“中国义城”;宜都市,挖掘杨守敬国学文化,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放眼宜昌,深厚的人文底蕴,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

宜昌,流淌着坚韧担当的文化血脉,迸发出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

律动:绿色与永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约1300年前,李白辞亲远游,船出三峡,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便是一片壮阔的山水意象。

岁月匆匆,山水依旧。沿石阶古栈道,登虎牙山,只是悬崖峭壁间,江水泱泱,宜昌市猇亭区坐落山下。

目光所及,当年改写吴蜀历史进程的“猇亭之战”发生地,如今打响了一场新的生态保护战——长江大保护。

20世纪80年代,化工企业纷纷在猇亭附近落地,这里一度陷入“化工围江”的环保困局。由于粗放型生产方式,污水直排入江、化工企业围江、码头砂石堆积,长江一度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给生态系统敲响警钟。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考察时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企业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和重要力量,要强化企业责任,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

  市民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的灯塔广场游玩。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六年后,猇亭区旧貌换新颜。曾经管道纵横、反应塔林立的化工厂区,如今已优雅蜕变,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完美融入并成为滨江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旁的企业展厅内,一款通体泛着金属光泽的黑晶体引人注目,普通黄磷一吨卖2万多元,而眼前的黑磷仅一克就可以卖到5000元。

“虽然经历了阵痛,但绿色转型催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说,产品从“论吨卖”变成了“论克卖”,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万里长江浩荡东流、奔腾不息。

  “三峡氢舟1”号在长江宜昌江段行驶。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江风徐来,一碧万顷。水上,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去年在宜昌首航;江边,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拆除码头216个;沿岸,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类项目63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词中描绘的三峡胜境,如今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宜昌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近年来,宜昌积极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和三峡库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宁德时代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一条世界级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现雏形。“这些新发展动能均是在长江大保护和绿色永续发展理念下引进的。”宜昌市经信局副局长唐铸伟说。

回顾关山千重,东望碧空万里。

走过两千余载历史岁月的宜昌,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继续书写“宜于国运昌盛”的新时代篇章。

(来源:新华社 记者 惠小勇 李鹏翔 李思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