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 专家:粮价上涨势头难持续

2020-11-16 17:48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5715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生产连获丰收、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国际供应链稳定,专家认为——

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持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从生产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优质品种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从库存看,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庞大。从进口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粮食贸易供应链、物流链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

当前,秋粮收购正在全国从南向北稳步推进。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特殊商品,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对广大农民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又丰收的好年景,粮食市场价格较上年有所上涨。但粮食价格上涨也引发了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担忧。确保粮价稳定,走出“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怪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

在黑龙江黑河市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林子村,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正在组织合作社社员卖粮。今年合作社种植2.6万多亩地,其中水稻5000亩、平均亩产1100多斤,玉米8000多亩、平均亩产1000多斤,大豆1.3万多亩、平均亩产240多斤。吴德显说,今年粮食产量虽没有预期好,但略微高于去年水平,粮食收购价格也高于去年。其中,湿玉米价格每斤0.95元,大豆价格每斤2.4元,扣除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成本,租种的土地每亩纯收益在250元左右,自己承包的土地每亩纯收益500多元。

秋粮上市以来,粮食市场火热,持续走高的价格让不少农民产生惜售心理。目前,粮食价格趋于稳定,以当前市场价格卖粮,种植收益较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惜售心态,开始积极卖粮兑现,东北等主要产区玉米、稻谷、大豆已开始上量。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10月31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2163万吨,同比增加95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刘冬竹建议,农民应尽量做到均衡有序售粮,既不盲目捂粮惜售,也不扎堆售粮,避免集中售粮价格下跌。未出售的粮食要离地通风,上楼子、上栈子,避免霉坏造成损失。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主体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加工企业主动多建库存备足原料,贸易商和经纪人积极收粮,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提高。今年小麦和早籼稻市场化收购超过90%。在黑龙江,象屿农产早在9月15日就开始入市收购,目前已收购玉米170多万吨;在湖北,武汉兴正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收购中晚籼稻600多万斤。

在稻谷供大于需形势下,11月12日黑龙江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是目前全国唯一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省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预计,今年秋粮收购也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全国大范围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可能性不大。

粮食价格已逐步趋稳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加上社会资金流动性充裕,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10月份,国内主产区籼稻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粳稻上涨6%左右,小麦上涨5%左右。粮价上涨引发了社会对粮食稳定供给的担忧。

刘冬竹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全国一年以上消费需求,预计小麦和稻谷价格将在合理区间波动。受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供需趋于紧平衡等因素叠加影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涨幅达30%左右,但没有超过2014年历史最高水平。进入11月份后,随着主产区玉米上市量增加,临储玉米持续出库,以及进口玉米及替代品陆续到港,玉米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涨跌是市场波动的正常现象。刘冬竹认为,今年粮食价格上涨是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粮价多年低迷状况下的恢复性上涨,有其合理性,也充分说明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市场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以来,国家推进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取消大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这既有助于消化不断高企的粮食库存,也促进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与国际粮价逐步接轨,粮食价格连续多年走低。今年受疫情、灾情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但仍在正常波动区间。

秦玉云认为,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从生产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优质品种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保持国内市场供应和维护价格总体稳定有保障。从库存看,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库存规模充实,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庞大。从进口看,目前疫情对国际粮食贸易供应链、物流链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今年以来,玉米及高粱等替代品进口增加较多,有效调剂了国内余缺。

多措并举稳定粮价

粮价稳,则百价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农民、企业还是粮食行业专家,都认为稳定的粮食价格和供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稳定粮价,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确保市场粮源供应稳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基础地力。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等增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扭转一些地方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同时,要通过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粮食价格预期,激发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春耕时节,国家有关部门提高了2020年水稻最低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扭转了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7年下滑势头。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分钱。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预期,有利于农户合理安排明年粮食种植。

此外,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灵活安排政策性粮食投放,截至11月12日,共组织政策性粮食拍卖212场次,总量达到1.037亿吨,有效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加强政府储备吞吐调节,有的省份采取了适当放宽地方储备收购水分要求、延长轮换架空期等措施,满足加工企业阶段性用粮需求,促进区域市场平稳运行。

另外,还要继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顺应粮食“大流通”形势,构建一个稳定的粮食自由流通体系,完善供应链,有序搞好搞活国内粮食购销,确保粮食跨区域有序流通。象屿农产总经理陈代臻表示,目前象屿农产已在黑龙江构建起玉米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富锦、北安和绥化三地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并构建起一张从产区到港口再到南方销区的北粮南运大流通网络,每年粮食经营量1000多万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