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贝压缩机销量重回全球第一

2020-11-13 11:19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5126 湖北日报

今年7月以来,东贝电器订单剧增。图为黄石生产基地正在全力冲刺全年目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刘娜 通讯员 李国平

全会精神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业务经理电话不停、管理人员走路带跑、一线工人加班加点,所有生产线火力全开。

11月10日上午,踏进湖北东贝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热火朝天的气氛扑面而来。

“今年二季度起,内外贸同时发力,订单极速增长,其中压缩机销量同比增长8%。”总裁朱金明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东贝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补齐做强产业链供应链,面对疫情冲击,实现逆势增长。

“宅经济”带火冰箱压缩机

到10月追平去年同期,年底将全面赶超。东贝如何实现逆转?

今年初,东贝定下全年目标:产量3600万台、收入过百亿。正当公司上下准备大干一场时,疫情袭来,一季度销售收入骤降35.6%。

“1月开局不错,2月停工停产。”朱金明说,连续8年,东贝冰箱压缩机稳居全球销量冠军,今年上半年,却被业内巨头美芝和加西贝拉超越。

4月,东贝全面发力。“受国外疫情影响,外销下降,好在内销每月都有增长。”就在公司管理层还在想方设法追订单、抢生产时,戏剧性一幕出现了:7月起,外贸订单开始恢复,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每月订单超过400万台。

中国家电协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起,东贝压缩机销量重回全球第一。“失去的‘第一’又夺回来了!”朱金明认为,订单、客户能快速回流,背后是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积累,客户信赖东贝的质量和品牌,“此外,订单增加也受益于‘宅经济’,许多家庭宅家抗疫,大量囤积食品,对冰箱冷柜需求加大,压缩机随之俏销。”

眼下,东贝公司黄石基地和正和安徽芜湖、江苏宿迁生产基地一道,全力冲刺年产售3600万台压缩机的目标。

“黑灯工厂”现雏形

流水线上,机器自动上料下料、机器臂挥舞装配……东贝生产车间,多个工序实现无人操作,可24小时作业,“黑灯工厂”雏形初现。

“这是我们正在实施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今年以来已经投入6000余万元,减少工人10%。”副总裁廖汉钢介绍,自动化改造将在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实现减员18%目标。

“招工难倒逼我们‘机器换人’。”东贝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线员工流动性大,每月要新招200余人,新手难免影响效率,机器则能有效保证质效。

在已完成改造的压缩机装备四线,记者看到,每个工位上方,都有一排“红绿灯”,用来提示设备运行状态。红黄绿三种颜色分别提示:故障、异常和正常,红灯亮起时设备将自动停机。一旁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每个工位的零件合格率和相关指标。

完成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后,管理将更加精细。廖汉钢表示,集团公司正打造MESS生产管理系统,打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信息孤岛,将生产、检测、经营、管理和产品追溯等各环节串联起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东贝还将打造工业互联网,实现客户平台下单、计划部门发单、供应部门采购原料、生产线装配,全程二维码赋码。“这样将大量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打造200公里供应圈

这次疫情,凸显了供应链的重要性。东贝如何管理供应链?

“为节省运输成本,围绕三大生产基地,我们打造200公里供应圈。”朱金明表示,以黄石基地为例,东贝在本地有100多家供应商。

多年来,东贝已形成一整套严密的供应链管控体系:每年审查核心供应商相关资质和质量管控体系,派出专门团队对供应商进行指导、培训和帮扶。

“供应商大多是中小企业,融资是最大的难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贝探索应收账款融资,对有资金需求的供应商提前拨付应收账款,供应商承担少量利息,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帮助上游供应商纾困解难。仅上半年,23家东贝供应链中小微企业融资80笔,合计3675万元。

目前,东贝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下月底,将完成从B股转A股,实现A股主板上市。朱金明表示,敲钟之后,将继续立足主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扩大产能,做大做强主业。

近年来,以东贝为代表的中国压缩机企业飞速发展,超越国外同行。作为行业龙头,东贝正在将这种优势扩大,公司出台“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年均增长15.12%,年产压缩机5400万台。

“关键是产品要有竞争力。”朱金明透露,“十四五”期间,将不断创造市场机会,瞄准大功率、商用领域,推出新品抢占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