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刘天纵 林晶
十一月的黄浦江畔,再一次万商云集。
11月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我国以一届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盛会,宣示着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湖北如何在“双循环”格局中,加快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沪上进博会,给了湖北什么样的启示?
大胆走向“外面的世界”
11月7日,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在考察浙江义乌电商产业后直奔进博会展馆,工作人员背着厚厚一包名片和招商引资宣传册,留电话、找信息、觅商机……
万雅集团董事长朱挺与熊亚平同行。2018年11月7日,在首届进博会招商推介会上,万雅集团与通城县签约,投资40亿元打造通城万雅国际商贸城项目。如今,朱挺的身份已从“招商对象”变成了通城的“招商专员”。
3年来,借助进博会平台,通城县与德国、乌克兰、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的客商建立了联系,累计签约项目超过30个,招商引资138亿元。
对于一座内陆山区县,这样一份“成绩单”值得点赞。
颇有心得的熊亚平说:“必须破除内陆意识,才能找到开放新出路。通城要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内陆地区的开放高地,思想观念就得与国际接轨,勇敢地站上进博会舞台,与世界握手,广交国际好友。”
第三届上海进博会,令湖北的国际“朋友圈”明显扩大。
我省举办的湖北-北欧经贸合作论坛上,50余款湖北特色农副产品同时展出,身着民族服饰的土家族妹子演示茶道,阵阵茶香吸引宾客驻足。
在接到参加“荆楚优品展”的通知后,湖北金果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黄许仙兴奋了几天。上海之行,黄许仙抱着两个目的:一是学习,获得和其他企业交流的机会;二是推广产品,争取打开国际市场。
“不虚此行。”黄许仙说,有新加坡外商现场购买了样品,意向引进该系列产品。
借进博会舞台,湖北还“端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成果。
无人驾驶车、空中造楼机、远程操控的胶囊胃镜、热成像测温报警系统……湖北展区,来自东风、中建三局、安瀚科技、高德红外等8家企业带来的13件前沿展品,吸引了中外观众的目光,智利大使和一些客商看过后竖起大拇指。
明珠塔下,湖北盛情邀请驻华使领馆、商协会、外资企业代表等近60位中外人士齐聚一堂,同赏浦江夜景,推介英雄湖北的新形象、新机遇。
“买产品”,还要“买服务”
在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德勤公司展台前的一块地板上,铺着卡通风格的工厂地图。借助AR技术,这些地图上原本平面的机器突然立体起来。随着生产线的运转开工,一只只小黄鸭“跃然地上”。
德勤的这间小黄鸭智能工厂,综合模拟了设备智能管理、AR技能培训、自动质量感知以及数字化控制塔等智能场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当企业购买了这一方案后,德勤即可通过实时洞察分析、全流程可视化与可扩展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智能转型。
浙江采购团一直是进博会上采购服务贸易的“种子选手”。今年,其服务贸易类企业采购商热情尤其高涨,参与企业共计4230家,相较上一届增加73.8%。从“买产品”升级为“买服务”,浙江对服务贸易的庞大需求说明当地的贸易结构正在加快调整升级。
值得欣喜的是,这种转变在湖北交易团也初现端倪。今年,湖北交易团的采购项目,依然以进口大型机械设备、大宗原材料、日用商品为主。不过,已有湖北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物流、跨境电商等服务贸易领域,来自十堰的湖北佰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除了继续采购有亮点的农产品,还重点关注了供应链物流企业,已与几家物流服务贸易企业成功对接。
沪上吹来“开放风”
11月7日,进博会期间,上海“一网通办”国际版上线运行,服务内容涵盖了61类涉外服务事项、150多个办事内容。
“一网通办”国际版实现了涉外服务的“全覆盖”。通过“一网通办”国际版,上海为27万境外人士和9万多家外资企业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的政务服务,向国际社会展示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质的服务水准和多彩的整体形象。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对城市温度的最好诠释。很多人说,上海是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对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解读说,上海的善意和温暖,不仅要让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到,更要让经过上海的人、即将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受到。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按照得分,营商环境最好的前4个省份依次是浙江、广东、江苏、上海。
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这些省份所汇聚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不仅有利于国际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对于企业价值链以及生态链的整合都极具吸引力。湖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都值得湖北借鉴。
“湖北还要加强与沿海城市的交流互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所副研究员张晓欢认为,这是湖北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捷径”。对于企业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片刻都不能缺少。通过对标前沿,不断增强湖北营商环境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向外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