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80后博士揭开“天下第一剑”千年不锈之谜

2017-12-18 08:2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5674 湖北日报

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播出后,节目中越王勾践剑的“守护人”、80后博士江旭东圈粉无数。节目播出后,不少来省博参观的游客想进一步了解这把“天下第一剑”。上周,江旭东博士应邀为省博“礼乐学堂”社教团队及志愿讲解员带来《越王勾践剑二次研究》的主题讲座,深入揭示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及千年不锈之谜。

省博文保中心副主任江旭东称,越王勾践剑自1965年出土以来,一直受到考古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其制作工艺、千年不锈之谜,更是大家讨论的话题。1977年,考古界对越王勾践剑进行过两项无损检测,实验结果显示:铜剑的锡含量为15%-18%,与东周普通铜剑一致。黑色纹饰处锡、铁含量均高于基体,并且含少量硫。“这两项研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相当难能可贵,为还原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揭开千年不锈之谜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但受研究条件限制,之后再无更多实验数据支撑,因此引发各种解读的误传。”

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三四十年过去了,各类无损检测技术取得很大发展,借《国家宝藏》录制、播出的契机,省博遂组织新一代文保专家对国宝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接到任务后,时间紧迫,江旭东立马开展工作,他结合该馆现有先进无损检测设备,动用了三维视频显微镜、便携式合金分析仪、拉曼光谱仪等设备,为还原文物真相、揭示文物谜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几乎所有出土青铜器都有不同程度锈蚀,以往检测其内部组织必须取样进行。但江旭东在几次近距离观察越王勾践剑后,发现其几乎没有被锈蚀,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尝试不取样,用显微镜直接对剑进行观察,竟惊喜地观察到剑身、剑刃等部分分布着树枝晶。江旭东说,“这些星罗棋布的树枝晶,正是解开其制作工艺的一把钥匙。”显微镜将剑身全部区域拍摄成5000多张显微图片,在机器初步合成后,团队加班加点,人工将图像拼接成一份全景显微大图。

“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对剑进行通体检测,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剑的剑身和剑刃一体铸造,这解开了越王勾践剑为复合剑、剑身与剑刃选材不同的误传。”江旭东笑称,为了揭开谜底,实验室中那台几十万元的显微镜差点累瘫了。

长期以来,关于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网上资料、媒体报道多是称“因剑身经过硫化处理”。江旭东通过此次的研究发现,在越王勾践剑和同一墓葬其它青铜器上的黑色部分,含硫量均很高,可见硫并不是其不锈的原因,反而是锈蚀严重的表现。“越王勾践剑上确实也检测出少量硫,极可能来自墓葬环境,而非当年铸造时所为。”

经过深入系统研究,对于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江旭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原因至少有三点:一是其铜质好,杂质少;二是墓葬环境好,同一墓葬也出土了几把几乎没有被锈蚀的青铜剑;三是出土时有剑鞘保护。此外,江旭东还尝试复原了2500年前的越王勾践剑真容,一枚闪着黄白色光泽的宝剑,而非今日见到的黄黑色。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