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黄石报道(记者 胡志波 袁龙)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开启六城问道之旅,十分必要且及时。收获的见闻、思考、经验,必然有助于城市自上而下打开思想“开关”,冲出观念“牢笼”,最终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实现黄石新一轮的赶超发展。今天的《问道·赶超》,我们走进上海松江区和九江市,看看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作为上海的远郊区,松江区曾是后发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松江区不断优化“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推动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引领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举成为上海市举足轻重的经济强区。从农业县到工业区、从“松江制造”到“松江创造”……松江区敢创新、善谋势,顶住“诱惑”干实体,以舍我其谁的气概,逐步实现了奋勇赶超后发先至的目标。
在松江区,围绕G60沪昆高速公路,一批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一些旧产业园的“二次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原是一处几近空置的传统厂房,而今摇身一变,成为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上一个颇受热捧的高科技园区,吸引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百余家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如今园区一期入驻率100%,在建的二期,已经预约了30%。这,正是松江区转型升级成果的一个缩影。
今年上半年,松江区签约及开工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284%,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1%。
如此成绩,全国少见。数据的劲升,正是松江区以大气概、大思路,推进转型发展的成果。
松江区早年接受了不少土地资源耗费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粗犷式的产业用地模式慢慢出现了弊端,一度造成剩下的工业用地不到2万亩,最近4年的供地面积仅为6400多亩。
资源禀赋不是决定因素,理念领先才是制胜之道。面对发展瓶颈,松江区通过政府回购形式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盘活的闲置土地、厂房资源,向先进制造业企业倾斜,打造产业定位清晰、产业集聚度高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园区。在当下上海市严控新增项目、用地指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该如何投放,考验着政府的眼光和决心。对此,松江区形成共识:商业和住宅的土地收益虽高,却是“一锤子买卖”,只有实体经济才能更持久地带动经济发展,并贡献税收。
顶住“诱惑”干实体,让松江区成为上海保障制造业项目用地的典型。统计显示,去年松江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获土地减量化再开发指标1700多亩。按规定,这些土地指标可用于工业、商业或住宅。但最终,高达68.5%的用地指标被用于支持制造业项目,比重在上海居最前列。松江区甚至通过规划调整,直接将1000多亩房地产用地变性为工业用地。
转型,就得敢于扬弃;发展,就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借助工业用地供给增加的发展机遇,松江以发展工业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布局“G60科创走廊”。 G60高速松江段40公里沿线产业园区,贡献了松江90%的工业产值,集中了全区60%的规模以上企业,集聚了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1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0多个市区两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去年上半年开始,松江沿G60两侧规划了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龙头的“一廊九区”,各板块之间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精准定位机器人、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
凭借要素供给和G60科创走廊的财富效应 ,一年多来,松江新增9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创新创业市场主体3.19万户,平均每天就有约60家企业落户松江。
坚定不移干实业,松江聚力创新,达到了创新聚力的效果。一个城市谋发展,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找准定位,借梯上楼。今天的松江,正以更加从容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向着未来前进。
(责任编辑:侯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