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廉洁故事 | 毕业后,我也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一员

©原创   2017-10-16 08:5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4989 云上黄石

(作者:黄石市黄石港区磁湖街道办事处 唐谦)

不久前,一篇题为《我那些从不买单的公务员同学》的文章火了,作者描述了几个公务员朋友繁忙艰辛的工作状态和略显辛酸的日常生活,甚至被“体制外”同学“剥夺”了聚会时买单的权利。照以往,这类为公务员发声的文章多半要被网友批“五毛”、“无病呻吟”或者“没人求着你们当公务员”,可这次的评论却多以理解支持为主。果真是如作者所说“经过一些事,见过一些人,认识了一个更复杂更具体的中国”吗?

我认为,是,也不完全是。

我就出生在一个公务员家庭,打小就感觉到许多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诋毁。学生时代,周围不少同学听说我父母是公务员,就露出一种奇怪的笑容“让你自己体会”。曾经有同学还揶揄我:“你父母都是公务员,咋还在国内读书呢?”尽管很多都是善意的玩笑,但不难看出,在他们心目中,公务员和“权钱交易”、“灰色收入”、“走后门”等负面词语是划等号的。我表面虽然嘻嘻哈哈,但内心还是觉得比较委屈。父母虽是公务员,但收入并不高,生活也没有同学们认为得那样“滋润”,工作内容也绝非“一杯茶、一张报”;相反,父母经常为了工作加班加点无暇顾及,小时候都是奶奶带我,有时周末还要把我带去加班。为此我曾跟父母吐槽,我妈妈也很无奈:“还不是因为公务员队伍里出了一些腐败分子,寒了人民的心。腐败分子搞腐败,但绝大多数没有问题的党员干部承担了社会舆论和群众口碑的压力,我们都是作风和腐败问题的受害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定并落实八项规定开始,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惩治了大量的腐败分子。中央纪委网站每公布一个“落马官员”,我都会激动高兴好一阵子。因为就是这些“害群之马”,把包括我父母在内的广大基层公务员“污名化”,使得他们和亲属朋友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批评和诋毁。

当我从大学毕业后回到阔别6年之久的家乡,目之所及,皆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办事快了也方便了,不再托人找关系;公务吃请少了,人们下班即回家与家人团聚;公车私用没了,马路上奔驰的少量公车也都贴上了明显的标识;城市更整洁更漂亮了,山水间的绿道上尽是挥汗如雨健身的人们……从中,我也切身体会到了公众对于公务员群体看法的改变。当权责体系越来越分明,追责问责越来越严厉,工资收入越来越公开,我也欣喜地看到,被妖魔化的公务员群体,也逐渐回归到人民公仆的本来模样,人们开始理解并认可他们的作为。

7月,我本人以“选调生”的身份成为了家乡黄石的一名基层公务员。来到街道仅两个月,发现尽管事务繁忙,但只要有居民前来办事咨询,都会有工作人员主动放下手头的工作,倒上一杯热水,关切地询问他们需要提供哪些帮助;工作人员不再有居高临下的架子和装腔作势的态度,与辖区居民的交谈更象是“唠磕”式促膝谈心;街道同事间关系亲切清纯,互帮互学,相互尊重,“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同事间相互督促相互提醒的一种常态;街道的领导,不会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听取汇报、发号施令,而是时常奔波在辖区的各个角落,调研党建,协调矛盾,体察民情,确保具体工作落实到位,祖国的惠民政策能真正暖到每位困难居民的心坎。基层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手笔,但是,正是这些小事的聚沙成塔,才能最终换来百姓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

转发文章后,一位大学同学私信我说:“我在公司,累死累活就是为了多赚钱,像你们这些在基层的,事多不说,收入也不高,动力是什么啊?”面对这个问题,我曾经也迷茫过,情怀与信念毕竟太过虚无缥缈,磨砺久了,难保不会褪色,然而,当看到文章后面理解、赞美的声音时,我忽然找到了答案。还记得在市委党校参加岗前培训时,一位社区书记说“有为才有位”,这个“位”不是“地位”的“位”,而是百姓心中的位置。基层公务员直面万千百姓,我们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眼中,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唯有端正言行,踏实做事,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哪怕只是不定期的上门探望,送上小件生活用品,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正风肃纪所带来的变化,让从严治党不至沦为一句自吹自擂的空洞口号,让更多的人们从内心里认可我们的作为。

是的,那一声赞美,便是我作为基层公务员砥砺前行的最大动力。



(责任编辑:邓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