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寻此路达潇湘—岳阳风物三题

©原创   2017-04-25 15:35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5246 云上黄石

文/胡 泊 

湘鄂自古以洞庭为界:湖之南称湖南,湖之北谓湖北。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的湘北重镇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位于长江和洞庭湖的交汇处,与湖北洪湖市毗邻,是一座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再次走近这座心仪已久的古城。

也许是自幼钟情山水,且生长在长江之滨的缘故,当我这次真正走进这座气势恢宏的现代都市,不禁被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深深震撼。

名楼仰哲——岳阳楼

从长沙驱“天籁”上京珠高速,约两小时行程便到岳阳市区。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上,她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誉。1981年,国务院将岳阳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岳阳十景”之一。

岳阳楼最早建于三国时代。公元201年,即建安十五年,“瑜死巴丘,即孙权使肃以万人屯守,始筑城”。岳阳楼为城的西门,鲁肃常在这里检阅水兵,因此有人称它“鲁肃阅兵楼”。相传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南北朝时期的宋元嘉十六年,巴丘改名为巴陵郡。历代文人骚客登临此楼,均留下大量旎文丽句,至于说岳阳楼名究竟发轫何时,肇始为谁?它发源于民间,约定俗成,然后见诸名人诗歌题咏,得以沿袭流传至今。但从现存诗文看,第一个称它为“岳阳楼”的有两位,即贾至和李白。据(《那人·那山·那狗》作者、岳阳籍著名作家彭见明介绍,始称岳阳楼的并非贾至,而是李白。何以见得?据《唐书》)记载: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到达巫山,遇赦不久即到岳阳,兴奋地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故清光绪时重修岳阳楼的知府张德容在《碑记》中说:“自李、杜、韩、白之伦,见诸歌韵,乃多称岳阳。”把李白推在首位,并未提及贾至,看来不无道理。许是李白名气最大,从此“岳阳楼”名称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再也无人敢动,这不能不说是诗仙李白对岳阳楼的一个重要贡献。

雄峙千年的古楼,同我们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道,经历过乱世颠沛,人间凄凉,每遭倾倒之劫。但历代有识之士,屡废屡修,仅有文字记载的修缮就达多次。其中最有影响的只有三次:首次是宋庆历年间滕子京修楼;再之清光绪六年,岳州知府张德容主持大修;最后是1983年岳阳楼落架大修,千古名楼,“整旧如旧”,旧貌换新颜,据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有过批示。这三次大修,被称为岳阳楼建筑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让我们把惊愕的眼神,定格在时称一绝的滕子京修楼史实上吧——

岳阳楼至宋代早已名扬四海,但溯其渊源,得力于滕子京对岳阳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

滕子京(公元990年—1047年),河南洛阳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与范仲淹同举进士。两人谋求政治革新,遭到朝廷保守派的责难,滕子京也由“左司谏”降为“尚书祠部员外郎”,几经沉浮,又被贬为岳州知府,时为庆历四年(1044年)。如雷贯耳的范仲淹名作《岳阳楼记》开篇便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讲的便是此事,我12岁能背,至今仍烂熟于心。当时的岳阳楼景象十分萧条,滕子京对此十分惋惜,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写道:“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而岳阳楼是“久而不可废”的古迹,于是选唐宋名人诗赋“七十八首,榜于梁栋间”,并准备“又明年春鸠材僝工,稍增其旧制,乃重修岳阳楼。”在蜡像馆里,滕子京虽不足1.65米,但胸襟开阔,气量超人。他之所以主张修岳阳楼,并非遭贬所发闲情逸性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勤政担当!

或许有人发问: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资金从何而来?据《涑水记闻》载:“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银,不敛于民。但榜于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助之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因为他两袖清风,倜傥磊落,尽管耗费巨资,仍能得到州民的支持与帮助。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为庆历五年(1045年),第二年元月十五日新楼告成,而且还增其旧制。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楼成,极宏丽……”如此浩大的工程,能在一年内完成,实在令人叹服。相传重修岳阳楼落成之日,滕子京“愤愤颇见辞色”,在岳阳楼上凭栏挥笔写就了《临江仙》词一首,云:“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凉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词中运用了唐代诗人孟浩然、钱起的诗句,显然是滕子京让人们去联想原诗之意,以反映自己谪贬巴陵后的心境。他以这种情绪,于6月15日写了《与范经略求记书》,并附上《洞庭秋晚图》一本,差人去请他当时也被谪而出知邓州(今河南邓县)的知音范仲淹,求其写《岳阳楼记》。对滕子京了如指掌的范仲淹,以他独到的政治见解,借写楼记以抒怀,于9月15日成文。滕子京又把《岳阳楼记》请名家书丹,并制成雕屏,供世人赏读。从此,岳阳楼的名声更著于天下了。当时,把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邵竦篆额,号称“天下四绝”,并为此立了一块“四绝碑”。

《岳阳楼记》使勤政为民的知府滕子京大放异彩,同时也成就了范仲淹的千古文声,流芳百代——

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宋仁宗时期主张改革的封建士大夫代表人物之一,变法革新的先驱者。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执政,与韩琦、欧阳修等提出的改革时政十条纲领,即所谓“庆历新政”。这些纲领还未实施,就遭到保守派官僚集团的反对,他们诬陷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犯了贪污罪,硬要绳之以法。

经范向朝廷力争,才把滕贬到岳州(今岳阳)做太守。有趣的是,范仲淹一生从未到过岳阳,竟能把洞庭湖写得如此逼真诱人。在这篇文章中,他的情感官能思维和意欲与苍茫浑阔的洞庭湖融为一体,正所谓忧患意识,丈夫气魄,云水襟怀!

《岳阳楼记》充分肯定了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滕子京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古仁人之心”。这两句话也是范仲淹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和宏伟抱负。早在北宋年间流传甚广,人们公认是一篇好文章。《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之语,即被文人学士所倡导,用以劝诫同仁,或引以立身做人的座右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岳阳楼文化现象。文以楼名,楼以文传,岳阳楼从此声名远播,从岳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名楼雄文,双垂史册。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岳阳楼是一处自然景观,不如说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历史参悟的心理情结。它给予游人的不只是轻松和繁华,更有浓郁的精神观照与质朴的忧患情愫。

说到岳阳楼与范仲淹,笔者不得不提范仲淹的后代、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义演时,慷慨捐出1000万元人民币。在前不久央视举办的青海玉树赈灾义演晚会现场,这位素来“笑傲江湖”的书画大师,再度奉上千万巨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先忧后乐”,不是一般人所为。它需要一腔爱民情怀,并非每个自我标榜为民谋福祉者所能承担。在古代,有学识且有政绩但遭贬谪者多矣,如苏东坡等。

而当下,却有那么少数人尽玩空手道:作为文人,无著述;作为名士,无名论;作为官吏,无建树:作为谈客,无高见……附庸风雅,无足称道,欺上瞒下,狗屁不是,却能成麻将牌里的百搭,少了他还不开胡,真是出裸奇,典型的超级忽悠!当前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自不复多言,四处借考察、招商引资之名的少数人应该首选到此一游。想必是,烟波浩淼的洞庭清波,多少能洗涤他灵魂深处的秽浊;沙鸥翔集、一碧万顷、渔歌互答的岳阳风韵,或许能唤醒他沉泯已久的良知……

洞庭浮黛——君山

未到君山前,从报章和网页上欣赏到许多丽句佳影,不禁产生诸多联想——

“白银盘里一青螺,”螺有多大?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君山安何在?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1961年作)泣泪为谁?

百闻不如一见。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有缘山,位于岳阳市西南15千米的东洞庭湖中,传为神仙洞府之庭。从岳阳景区到湖边乘快艇约20分钟路程,如坐车过桥进山则一个小时有余。

君山七十二峰峰峦竞秀,八百里洞庭涵澹生辉。远观如螺卧银盘,近看似蛟龙戏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望洞庭》诗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青螺”,指的就是君山。

君山四季温暖湿润,景色宜人。历代达官显贵、迁客骚人,流连忘返,在君山留下了许多俯首可拾的妙篇佳句和传说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君山,曾留下“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千古绝唱;岳阳名人左宗棠也曾在君山庙前撰联:迢遥云路三千,我原过客;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还有舜帝的“二妃墓”、汉武帝的“酒泉亭”和“射蛟台”、吕洞宾的“朗吟亭”、柳毅下龙宫传书的“柳毅井”,以及湘妃祠、洞庭庙、飞来钟、杨幺寨等等。

君山是一座爱情圣岛,《二妃寻夫》、《柳毅传书》这两本中国流传最广且最经典的爱情悲喜剧都在此发生。在通往月老殿的甬道上,熙熙攘攘挤满了前来盟誓许愿的情侣。他们有的手执香蜡,口里念念有词,一个个仿佛虔诚的信徒;更多的青年男女,则嬉笑打闹,好像来歌厅K歌似的……世间百态,油然而生。也许游客赏的是春景,萌的是春心,至于什么“海枯石烂”那是古人的事情,与当代人的价值观与情爱论尚有一定出入。君山本是一滴泪,何必千年等一回?但在他们脸上,却是一个媚人的笑靥,一个古怪的表情……

有人说,游览君山最好什么也别多思过虑,怕勾起青春已逝的怀想,那是一缕莫名的乡愁。诗兄叶文福早在25年前游览北京西山曾对我说:如果你不想去纠结往事,最好莫去君山。如今多年后我来了,但不曾踏入红娘殿的回廊,更不愿在君山竹前留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心地,尤其不要在竹前停驻。因为连理竹是楠竹的变种,罗汉竹是刚竹的变种,实心竹是水竹的变种。我的故乡巴河亦产竹,且多水竹,有乡贤闻一多《二月庐》诗“斑鸠在水竹枝头戏武艺……”便是明证。

我家老屋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名字就叫水竹苑,那里藏过我童年的秘密与梦幻……

到君山若不品茗,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即产于此,且排名第四,因产量所限尤显珍稀。

君山茶厂在红娘殿的右侧,规模一般。有着悠久历史的君山茶,唐称“黄翎毛”,宋称“白鹤茶”,1644年改名“旗枪”,1781年改称“君山贡茶”。

在香雾袅袅的品茶室,我从导购员手中接过一份传单,上称《潇湘聆雨录》记载:“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湘茶第一”。旧《湖南省志》云:“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1954年,君山茶参加国际莱比锡博览会,以“芽身黄似金,芽尖白如玉”评为金质奖,被誉为“金镶玉”。1957年正式定名君山银针。

1972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总部招待各国使节,首选茶叶就是君山银针。由于茶园面积所限,产量稀少,目前很少出口,尽管它能创汇。君山的这一片峰峦叠嶂、寸寸尺尺的翠,飘着淡淡的香霭,好一幅氤氲着水墨江南恬淡如菊自然风景的画屏!

谷雨前后上市的君山银针,价格昂贵。笔者在茶棚呷了一杯极品银针,付款40元且属优惠,口感的确不错。我出资300元,买了2两,回黄石后请祖籍茶乡英山、深谙茶道的同事剑洪君品尝,他感慨连连:“茶是好茶,就是贵了点……”

在君山,茶棚的服务员不能称小姐,要称“茶艺师”。茶艺师告诉我,君山银针属黄茶类,内含物丰富,香气清纯,滋味爽甜,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茶艺师振振有词:品君山茶最大的享受不是口福而是眼福,是欣赏君山茶冲泡时呈现在杯中的奇观:冲沏时,茶叶冲向水面悬挂,状如“春笋出土”;芽尖吸水后徐徐下降,茶芽幼叶微张,犹如“菊花盛开”;又因气泡留于芽尖,恰似“雀嘴含珠”;最后竖于杯底,宛如“刀枪林立”……呵,却原来君山茶冲泡的一升一降过程,竟有如此观赏价值。都说湘女多情,解说时眉宇间漾出一丝带辣的妖媚。她提着茶壶在我跟前晃来晃去,还抑扬顿挫地“免费”教我一首岳阳民谣:

君山的茶叶会跳舞,君山的树皮能成树;

君山的竹子会流泪,君山的金龟活千岁!……

直到我买下她那用湿地芦苇材质制成茶盒包装的2两“特产”后,她才春风满面、笑意盈盈地转向另一拨游客,继续吆喝去了……

玉笥吟骚——屈子祠

去国忧民欲问天,沅湘飘泊路绵绵。

忠奸自古同冰炭,君主由来薄圣贤。

玉笥吟骚昭日月,灵均遗爱丽山川。

屈祠处处怜芳草,一拜宗臣一肃然。

进入汨罗途中,我从当日出版的《潇湘晨报》白沙副刊品读到著名词家王自成的这首新作,浮想联翩,一路无语。

屈子祠在汨罗市(属岳阳市辖)境内,距岳阳和长沙各70公里。中共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的故居,就位于107国道旁的弼时镇唐家桥新村。汨罗江风景区距汨罗市区仅几公里,总面积22.8平方公里。这一带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晚年居住、行吟、写作、以身殉国及安葬之地,也是龙舟竞渡的发祥地。自汉代长沙太傅贾谊凭吊屈原和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屈原列传》之后,屈原便受到历朝皇帝的追封,屈子祠因此成为历代名人向往、凭吊的圣地。特别是1953年,屈原被尊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后,更是闻名遐迩。现存屈子祠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十二疑冢”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区内已开发的景点有屈子祠、屈原碑林、桃花洞、屈原墓、屈原大庙、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等。

说到屈子祠,不得不简提屈原的主要生平及遭际。屈原名平,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大约在公元前340年诞生于今湖北秭归县的乐平里。用当下话讲,还是一位正宗湖北老乡哩。他的远祖熊瑕,本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地,以封地为姓,成为楚正室屈、昭、景三姓之一。大约20岁时,屈原离开了山川毓秀的乐平里,只身来到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担任了楚国左徒职务。由于屈原天资聪颖,能言善辩,深得楚怀王赏识。当时秦、楚、齐、韩、赵、魏、燕七个诸侯国,都想用自己的力量统一中国,而最具能力者又属秦、楚两国。屈原任左徒后鼎力改革朝政,对内主张彰明法治,举贤授能,并亲自起草宪令,培养人才;对外主张联合齐、韩、赵、魏、燕,组成以楚国为中心的六国联盟,共同对付强秦,楚国因此一度强盛。但是,屈原的这些主张触犯了楚国朝廷旧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宠妃郑袖、幼子于兰等亲秦派的反对,他们诽谤、陷害屈原。楚怀王忠奸不辨,偏信谗言,将屈原贬为只管楚王室屈、昭、景三姓宗庙祭祀和子弟教育的三闾大夫。楚国势力由此每况愈下,屡遭强秦欺凌,最后楚怀王也沦为阶下囚死在秦国。不料,继位的顷襄王更加昏庸,竟将屈原流放江南。屈原乘一叶小舟出夏水,入汉水,进长江,过洞庭,溯沅水西行,经沅陵、辰溪而至溆浦。一路上见到的是险峻的群山,莽莽的森林,纷纷的雨雾和流离失所的百姓;听到的是虎啸猿啼、鸟兽长鸣和百姓的哀叹。几回回在梦中,他又回到郢都,回到朝廷……为了挽救祖国,他毅然离开溆浦,过桃江,进湘水,几经辗转来到汨罗江畔。这时,他想起了君王的命令“江与夏之不可涉”,不允许他再回到长江以北,只得在玉笥山定居下来。汨罗江一带居住着罗子国的遗民,汨罗的遗民“本自颛顼未澈,楚之同宗”。楚、罗、屈是同一个先祖颛顼的三个分支,屈原因此视汨罗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且一住就是九年。他把满腔爱国忧民之情倾注在自己的诗篇中,在此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离骚》、《九歌》和《九章》中的一部分。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焚烧了楚先王墓陵,楚国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朝廷只得东保于陈,苟延残喘。血淋淋的现实,国破家亡的境况,腐朽的朝政和昏庸的君王,这一切都使屈原感到无比绝望。但他不愿做亡国奴,决心以死向君王表白自己的心迹。就在这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在汨罗江投江殉国,以身明志。

一年端午节的早晨,清初诗人戴文炽登临玉笥山,在西南角——个名曰“骚坛”的土台,眺望滚滚汨罗江水,哀思先贤屈原,凭吊赋诗云:

读罢《离骚》节扣舷,猿啼虎啸顿茫然。

党人若听肠应断,山鬼无情泪亦涟。

役使风雷疑动地,光争日明直惊天。

一声欸乃沧浪赋,水上如闻少五弦。

这诗字字珠玑,如泣如诉,似箭锥心啊!

比之屈子祠更富传奇色彩的,当数屈原墓。据传,屈原的尸体被打捞上来时,头部被江鱼噬了一半,其女嬃要给配上了半个金头,葬在玉笥山东面八公里处的汨罗山上。乡人慰之曰“九子不葬父,一女配金头”,意指楚怀王客死于秦,虽有九个儿子,却不能埋葬自己的父亲。而屈原只有一个女儿,却有能耐给父亲配上半个金头。消息传到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和于兰耳里,他们勃然大怒,扬言要掘坟墓,露尸骨,夺金头。女嬃得知,跪在父亲坟前失声恸哭,决心在汨罗山上再筑一些假坟,以假乱真。她用罗裙从山下兜土,一天,两天,千兜万兜,顶着炎炎烈日,不分白天黑夜,渴了就在山下的小溪里喝口凉水,饿了就吃一把薯干,好些天才筑起一个小小的土堆。一天傍晚,她实在太累太困,终于倒在土堆旁昏然睡去。朦胧中,只见一位身着黄袍、银髯飘洒的老人,手持龙头杖,从身旁破土冉冉而出。老人将手中的龙头杖指向山下,龙头杖越伸越长,一直伸到山下。

老人轻轻一戳,一抬手,一个庞大的土堆随着龙头杖落在汨罗山上。老人一遍遍地挥舞着龙头杖,顷刻间山上11个高大的土堆拔地而起。老人环视了一下所有的土堆,确认与屈原的坟茔完全一致,才缩回龙头杖,对她微微一笑,飘然而去……这时,山下的村子里传来一阵鸡鸣,一股习习凉风吹来,她顿觉浑身舒爽,起身准备兜土筑坟,却发现山上已筑起12座高大的坟墓,每座都一模一样,连自己都辨不出真假。原来女嬃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天神与土地爷挥动赶山杖,一夜之间帮她筑起了11座疑冢。所以自古即有“金冠自有天神护”之说。后人为了纪念女嬃,便将汨罗山更名为“烈女岭”,有人以谐音误读作“黑鱼岭”,将她兜土经过的一座小桥定名为烈女桥,取土而成的硕大土坑取名为“楚塘”。坟墓、小桥、水塘,至今完好如初。

原以为只湖北出孝子,如《天仙配》中卖身葬父的孝感人董永,却原来,有比这董孝子更早的孝儿女嬃。看来,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一直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像崖畔的榆树深深根植于炎黄子孙善良孝顺的脉管。

说来也巧。公元770年秋,诗圣杜甫在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老病贫弱,只好溯汨罗江而上,往平江访友投亲,到达县坪一带曾于大仙山留宿一夜。舟泊大仙山下汨江岸畔,写下他生平最后一首诗后卒于舟中,遂旅葬于距县城约16公里天井湖之小田村。尝过的人都说,汨罗江水比海水还苦涩,莫非是人间的泪水汇成?

沿着一排招蜂惹蝶的刺槐,我一步一趋登上高大的烈女岭。南面汨罗市区历历在目,罗子国故城遗址依稀可辨,山脚下楚塘中芙蓉田田,小桥流水,炊烟人家。

汨罗江蜿蜒如昨,玉笥山亦似一青螺座落江岸,丘岗碧绿,如波似浪荡向远方,景色蔚为壮观。而此刻,观者心中却一派落寞——

相传端午节划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图腾时代的水乡,先民们把龙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供奉。记得儿时,每逢端午节,母亲都要为我在胸前挂一枚煮熟的咸鸭蛋,手捧两个喷香的粽子,叮嘱我到家门口江边的漩流处扔下一个,说是慰问龙王爷,让他好好护卫一名投江的苦命“先生”。当时我并不知这位先生就是伟大诗人屈原,直到10岁才听老师讲了他投江的故事。今天,“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的说法已被世人公认。所以,后人又把端午节称为诗人节和龙舟节。每逢此节,我老家邻居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叶,并在门扇贴上写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的纸条。我前年端午驱车去蕲州亲手采回的艾叶,至今还插在自家的橱壁后。而今,慈母已去天国两载,再也无人为我煮咸蛋和午粽。

岳阳市自1987年开始,先后承办过数届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和全国龙舟大赛。如今,岳阳国际龙舟节已成为全国24个重要节庆活动之一,“南湖泛舟”也被评为“岳阳十景”。原先,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中所指的白云边,是湖北云梦古泽?其实差矣!此次岳阳之行,总算找到了权威考证和标准答案。看来,龙舟文化成就了岳阳的开放口碑,也红火了湖北一白酒品牌。这一切莫不归功于一颗不羁的楚魂!每想至此,自愧弗如,只因游历太浅,阅世不深,面对满目诗画的岳阳山水,十几岁开始写作的我,竟半天什么也吟不出来……

2010年农历端午节写于长沙潇湘宾馆

全国16家报刊电台刊(转)播

胡泊,1962年10月出生于浠水巴河镇。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长江文艺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诗苑趣谈》《第一瓣绿叶》《性情中人》《胡泊新闻作品选》《铁马冰河入梦来》等9部,主编专集《鄂东漫行》《黄石文学》《再创辉煌》《一枝梅》《风雨人生路》《黄石广播影视优秀作品选》等18部,总计900多万字。260多篇各类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文艺》《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当代诗歌》等全国省市多家报刊电台获奖。1990、1996、2004年度分别入选“荆楚60位名编辑记者”(湖北省委宣传部)、“当代中国1000名著名编辑记者”(中国记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黄石市首届文化名人”(黄石市委宣传部)。  

作者历任黄广新闻台总监、《楚天声屏报.黄石广播电视》社长兼总编辑......现任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副秘书长、黄石市广播电视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石视听》主编

责任编辑:崇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