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中国不带现金出门,寸步难行;十年后,带现金出门,有时却无用武之地,伴随着移动支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现金时代”已经到来。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你忘记带手机了,你会说:请问可以现金支付吗?
曾经,出门前必须检查三样东西:手机、钱包、钥匙。如今,出门前只需要检查两样:手机、钥匙。路边小摊买早点、农贸市场买菜、乘公交地铁出行、医院挂号就医缴费、商场吃饭购物、缴纳水电费……这些日常的衣食住行需求,仅依靠手机支付完全可以满足,那么,你最近一次用现金是什么时候?
说实话,小编已经快不记得上次使用现金是什么时候了,钱包里的200元已经放了几个月了,上班出行基本是骑共享单车或者步行,午餐、晚餐网上点餐微信支付。即使是下馆子,大多数商家也接受手机支付,方便快捷,而且还有优惠活动。周末外出购物基本都是用手机支付,现在出门钱包都不带了,但是手机不能不带。
抢劫犯尴尬症都犯了
下面这三个事件真的不是段子,是“无现金时代”的真实写照:
杭州作为阿里“老家”,支付宝无现金理念自然渗透的最为广泛,中国最大移动支付之城当之无愧。前不久,有两名男子从外地赶到杭州抢劫,抢了三家便利店。由于现在消费者多采用无现金支付,所以便利店里现金很少,两名男子一共才抢到两千余元,算上路费和工具费,竟然“亏本”了。这则颇有喜感的新闻,实际上是“无现金社会”的现实表象之一。
某天,一位男子闯进一家银行。“抢劫!我要现金!”这时,银行职员冷静地让他看墙上一张“无现金场所”的标识,并告诉他,这个银行没有现金,他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劫匪困惑不解,在离开前,他询问工作人员:“我还能去哪儿?”这不是段子,这是发生在2013年瑞典的一个真实故事。
2016年底,印度总理莫迪废除了市场上流通的500和1000卢比钞票。他号召全国人民从“少用现金”做起,实现印度“无现金社会”的目标。银行在从“身边银行”升级到“身上银行”,“无现金社会”似乎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12%大学生出门“不带钱”
来自中国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下降到0.29张,而2014年年底时,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曾达到0.34张的峰值。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去年年底曾发布《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有47.5%的客户都是因为无需带现金或银行卡而选择了移动支付。
此前,一份“中国无现金移动生活”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十万亿元。其中,支付宝的支付额度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支付总额的51.8%;
而微信支付则是用户使用频次最高的移动支付式,用户平均每月使用超过50次。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已达3.58亿,同比增长64.5%。90后学生和23-29岁的职场新贵是移动支付的生力军,他们也更习惯无现金的生活方式——超过12%的受访大学生更是表示出门“不带钱”,近35%的年轻白领表示出门现金小于100元。
从数据看出,“无现金”已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年轻一族则是移动支付方式的主要人群。
“无现金社会”究竟有哪些好处?
无现金社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各类成本。比如,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移动支付,就可以真正让群众少跑路、少排队。而且,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门槛,降低现金使用率和管理成本,降低现金发行成本;有助于建立诚信体系,遏制和打击与现金相关的犯罪。
但是,真的有百益而无一害吗?
答案是都否定的,“扫一扫”完成转账、节约社会资源、杜绝假币坑人、减少疾病传播、甚至可能降低犯罪率,完全实现数字货币取代纸质货币的“无现金社会”,确实“看上去很美”。但是,越来越近的无现金社会如何实现“用上去无忧”、真正趋利避害,不仅是理想照进现实的跨时代问题,也是有关部门和企业需要提前考量、防微杜渐的。
北京市民张晓东不久刚刚遭遇了社交媒体盗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他说,“我的一个第三方支付软件是绑定社会媒体账号的,这下子被别人把电子钱包里的钱都刷掉了。”据了解,像这样由于社交媒体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等手段而造成的电信诈骗,已经成为许多人使用移动支付时的隐忧。
目前不断攀升的电子支付和网上银行诈骗的案发率,即是全面实现无现金社会必须面临的挑战。罪犯利用安全漏洞盗窃或伪造他人身份,“无现金生存”者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账号已被破解,钱款也在网络世界里瞬间消逝。
而与之相反,现金则是安全的,你在使用现金时,无需与信用卡公司、移动支付开发者甚至银行分享个人信息,自然没有泄露之虞。
无现金社会已然在路上,但是否所有人都欢迎、都适应,依然是个问题。有很多老年人至今不会上网查询银行电子账单,不会用智能手机,还经常忘记银行卡密码。所以,他们还是需要去银行窗口,和真人交流。他们更喜欢钱包里有现金,在他们眼里,财富是物质化的、私有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钱,这样才更有安全感。
(责任编辑: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