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文章自在》: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2017-03-19 12:21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0 解放日报  

写作文,是让很多学生及家长头疼的事儿,所以从作文“宝典”中寻找捷径便成了常见的方式,但如此寻找既可能于分数徒劳,亦可能于提高个人写作水平无甚裨益。

有感于家中孩子苦于应试作文及语文教育,更长期受困于各种不假思索的空话、套话和口头语,作家张大春创作的新书《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演绎写作之道,既谈他对文章写作和当前语文教育的看法,剖析常人习焉不察的种种说话恶习,也示范各种写作技巧。同时征引苏洵、鲁迅、胡适、梁实秋等名家文章各一篇,进一步阐述文章的妙趣、语言的美好。

当下,年轻作家在市场上看似所向披靡,风头正盛,但文学水准始终难以抵达上一代人的高度。或者说,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更像是面向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快产出与快消失是这类作品的两大矛盾特征。或正因此,张大春担心在作文教育的熏染下,“(学生)积习渐久,‘日后华文世界好的作家出现并不容易’”。

除了关注高考作文题外,张大春在如何写作方面其实用了更多心血。南宋诗人陆游在《文章》一诗中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人言说如此轻松,权因其本就诗才了得。相较而言,那些为作文“苦其心志”者,面对海量文字,常常苦思无门。就此,张大春指出,“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训练,若不是一个人表达自我的热情相始终,那么,它在本质上就是造作虚假的。”言外之意,一篇文章如果与个人历练思想无法有机结合,纵使硬着头皮堆砌文字,也只能是牵强得连自己都不忍卒睹。与其说这样的文章违心,不如说作者面对出题要求未能真正会意,徘徊于立题之外。

诚然,没有谁天生就能妙笔生花,即便如同莫言这样的著名作家,亦无法做到所有题材均手到擒来。写文章,虽有遣词造句这样的基本门槛,但门槛之上,更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作文本人对题意的理解,对自身经验的有机整合。在张大春的“惯用语+生命经验+掌故传闻=成文”基本作文框架中,“生命经验”权重占三分之一,足见其对作文本人“破题立意”的高度看重。立意要求锲入个人的“生命经验”,这其实也是区分同一命题文章不致人云亦云的关键所在,这同时也是常言道的入脑入心。有趣的是,虽然张大春拟就了作文的基本框架,但又诙谐地指出,“写文章有没有公式?如果实习班的老师一定说有,那可能是他生财的工具。”

张大春认为现在的孩子们“脑子里动词太少”。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不在于孩子缺乏想象力,而是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参与更多生活体验。

另一方面,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意大体是说文章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阅历、性格和思想,即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好比我们从李白的诗中可以读到洒脱恣意,从刘禹锡的诗中则会领略豪迈。如果文章千篇一律,纵使摘艳熏香也难避空洞无物,又何谈好文章?

张大春说,“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细嚼其意大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是个人经验能力的积累与展现;二是学无止境,文学攀登之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要想写出能够流芳百世的雄文,最终还得跳出“功名”的羁绊,毕竟自古以来能够流传下来的文章鲜有源自科场。(禾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