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不背词替身演戏 拿什么拯救国产剧表演?

2017-03-08 10:3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0 北京日报  

如今电视剧拍摄远景戏,所有演员都不在现场,只要替身演戏不露脸就能蒙混过关。

最近两天,一篇由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发回的实录,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国产剧表演的认识底线。这篇实录披露,如今的国产“IP剧”(改编自网络小说)拍摄现场,演员可以不背台词,导演可以不看演技只看脸,而大半的戏份竟由替身出演,“表演”这门久远的行当,正在一步步被毁掉。

演员靠绿幕抠像演戏的丑闻言犹在耳,替身成“正主”、“正主”却不演戏的不良之风,竟然开始席卷国产剧片场,这无疑让闻者惊诧,路人也悚然。质量每况愈下的国产剧,就这样走向全盘崩坏吗?

主演15天就拍完一部剧

一场戏竟有30多个替身

宋方金是电视剧《手机》《人活一句话》《逃离无名岛》等剧的编剧,这两年在电视剧圈热心为行业发声,对业内不良之风常常语出惊人。这一次他扔下的“炸雷”,来自一次在横店片场的探访。经过与业内一位资深演员的深入对谈,他揭露的片场演戏实录令人愤怒,连知名演员颜丙燕也坦言“有恶心想吐的生理反应”。

宋方金介绍,这位资深演员曾与陈宝国、陈道明一同演戏,经历过国产剧精心制作、唯艺术至上的年代,然而这两年在横店参演的“IP剧”,却屡屡遭遇表演行当的崩坏。仗着一张脸和人气的“鲜肉”演员们,往往只给出15天的时间来拍摄,所使用的方法则是所谓的“表情包表演”,“表演各种角度,各种表情,需要四五个环境变化时,要不对着天拍,要不对着大树,要不对着个墙,把他的脸拍完,剩下的场景都由替身完成。”

剧组为了赶工,一般也会分成A、B、C等多组同时拍摄,就连主演之外的普通配角也都有替身,演员在其他组时就让替身来演。最惊人的是,“有一场戏拍的是大全景,拍戏的三十多个人,全部是替身,没有一个是正身。”

指望这种“表情包表演”和“替身演戏”还能磨出精品电视剧,无疑是痴人说梦。宋方金说,这位资深演员经历过电视剧的黄金时代,知道什么是好的创作氛围,“连陈宝国这类的大咖都是全程在组,没有戏份时也在片场看别人演。所有的演员拍戏前和拍摄期间都是琢磨怎么演戏,演员之间、和导演之间都要互相交流,大家是铆着劲儿把戏拍好的。”而如今,不光是“鲜肉”演员在组的时间极少,演员们之间也从不交流,没戏份时都外出接综艺、跑通告,“过去谁拍戏时离开剧组会让大家嗤之以鼻,如今谁留在剧组反而成了怪事。”

明星表演崩坏只是表象

电视剧产业链环环失灵

借演员之口来说电视剧的乱象,宋方金说,其实是把演员放在了风口浪尖,“他们的问题更容易被看见”。但实际上电视剧创作风气的败坏,不只出在演员的问题上,而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在失灵。

“这两年市场迷信‘鲜肉’演员和‘流量明星’,早已从编剧中心制、导演中心制变成了演员中心制。”宋方金了解到,制片方动辄花上七八千万元的片酬,但演员往往能给的档期也就不超过一个月,剧组就会根据演员的档期确定开拍日期。“三个月写剧本,三个月拍摄,剧本要赶着写,片场要分组赶着拍,这种着急上马、仓促拍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谈得上精雕细琢?”

宋方金说,“剧本是一剧之本,现在反而成了最次要的事。”他以前接手剧本改编,用一年时间来写剧本都很正常,等剧本磨好了才能确定开拍时间、组演员班底。如今这些“IP”剧,本身的文学基础就相对较弱,虐恋、狗血情节堆积,剧本改编的时间又短,拿出来的自然是套路化的烂剧本。

到了片场,负责质量把关的导演们也开始“放水”。宋方金所采访的演员就透露,如果放在过去,演员们不背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严苛的导演那一关就不好过。可如今,导演对放水的表演也视而不见,不会背词有副导演提词,没时间出镜有替身代替,“只要关键戏份时演员露脸了,就万事大吉。没有演员之间演技的较量,没有现场调度和表演的设计,更遑论艺术造诣了。”一部演员没演技,中远景戏份全靠替身,制作也马马虎虎的“水剧”、烂剧,就这样在众人的“合力”中诞生了。

恢复正向的评价体系

淘汰烂剧实现行业自净

这样仓皇上马的电视剧,拍出来多半就是烂剧和雷剧,照理说应该很快就被观众所鄙弃。可根据宋方金的了解,目前这种拍剧方式现在正在成为主流,整个行业的风气崩坏几乎无可挽回,这也是其文发表后引发业内震动的主要原因。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导演刘猛就直言不讳,如今这种作风不光出现在“IP”剧里,现在片场里当红演员不搭戏已成常态,就连小演员也学样,“根本不拿这个饭碗当回事”。究其根源,中广联编剧委员会副秘书长、编剧余飞认为,问题还是出现在不健康的电视剧市场环境上。在他看来,即使烂剧仍能存活,甚至成为市场主流,说到底是正确的电视剧评价体系无法建立,而资本的力量就在其中作祟,“收视率不好可以造假,网络播放量不高也可以做高,只要资本舍得花钱,演技差的演员可以做成对观众吸引力大的流量演员,烂剧也能被吹成一朵花。”

这两年,大量行业外的资本进入影视剧产业,买“IP”、请“流量演员”、砸钱做剧。余飞说,这类资本作为制片方,目的就在于短期内迅速变现,对艺术质量的追求自然退居其次,“只要收视率和播放量最后是好的结果,没有人会关心剧的品质到底如何。”余飞指出,当这些资方将“大IP”“小鲜肉”和“高收视”“高流量”进行捆绑,这种剧作类型必然成为电视台和网站等平台趋之若鹜的选择。

长此以往,这类烂剧就成了市场主流,而真正靠品质说话的作品,反而因为被虚假收视率和数据打压,变成了所谓的冷门。在余飞看来,“真正要解决表演崩坏这个问题,首先还是得从杜绝收视率造假做起,只有评价体系恢复正常,市场才可能实现好作品好收视、烂作品烂收视的正向反馈机制,才可能实现行业的自我净化。”(李夏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