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速递|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系列专访:“张一帖”医家传人张其成:读经典国学以修心 传中医文化助兴国

2017-03-03 21:1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726 中国青年网   张群

“今年是第五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下午去报到,明天就开幕了。”3月2日,张其成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两会时间,张其成忙得不亦乐乎。

张其成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本人供图

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中医药文化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这几个提案,是近年来张其成在两会中反复提的,今年他还将特别关注和重视“将轩辕黄帝塑造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

张其成是谁?

他是我国著名国学专家,是被公认的“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之一。

他是我国著名养生专家,被誉为“国学养生第一人”。

他是国家级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致力于把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传向世界每个角落。

他是知名书法家,上至秦砖汉瓦、钟鼎铭文,下及魏晋六朝、唐宋碑版,无不涉猎。

他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其成国学基金”发起人,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帖良药起沉疴 一味末药传下来

安徽歙县定潭“张一帖”一家被公认为历史悠久、当代影响重大的世医家族,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名医张扩,直到明嘉靖年间张守仁一代,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超高的医德,才使“张一帖”的名号声名鹊起,至今,已有450多年、15代的历史。

张其成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本人供图

据记载,张家世代医技精湛,治疗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症往往一帖药而起沉疴,故被称为“张一帖”。

“其实,‘张一帖’包含两层涵义。”张其成吐露出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另一个意思就是一味祖传末药‘十八罗汉’传下来。”

在张其成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做末药,做末药工序很多,磨、冲、捣、炒等一样都不能少,还需要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加减药的各种成分。

2010年,“张一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是,就是这个留名青史的老字号,却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境地。

张其成外公是“张一帖”医家第十三代传承人,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按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医术只传男不传女,但是,这个唯一的儿子,也就是传承人却不幸夭折了。没有传承人还怎么传承“张一帖”?张其成的外公痛下决心,决定把“张一帖”给中断掉。

可是张其成的母亲张舜华不忍心祖祖辈辈的手艺在自己这一代失传,于是12岁的她央求父亲学医。可是,张其成外公却是个拘泥于家规家训的人,“嫌弃”张舜华是女孩,不许学医。

经过张舜华及其母亲的不断努力,张其成外公终于退了一步,但是有一个硬性条件是:女儿终生不嫁。

可是,不嫁,“张一帖”岂不是真的要断后了?再后来,外公又退了一步:生的第一个儿子,必须姓“张”。

“我就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甚至,张其成有时候会开玩笑说:“我的父亲李济仁是‘嫁’给我母亲了。”

  “张一帖”医学世家 悬壶济世传家有道

在张其成的心目中,母亲张舜华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不仅拥有超高的医术,而且有超高的医德。

16岁时,张舜华便当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父亲去世后,张舜华还要养一个老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妹妹。结婚那天,为了给病人看病,她错过了洞房花烛夜。就连坐月子,不超过四天,就得出诊。“别人都评价我母亲是: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

张其成(后排右二)及其父母、弟弟妹妹。本人供图

小时候,张其成家门前常常摆一个缸,夏天的时候,父母放些解暑的药茶,冬天就施粥。穷人看病,不仅不收诊费还送药。并且,夫妻俩还热衷于在农村捐助修路、架桥。

2017年,在央视《我有传家宝》春节特别节目中,张其成兄妹五个受邀展示了“张一帖”医家的传家宝。“我拿的宝贝是一个背带,那个带子是母亲连着我们五个子女的第二根‘脐’带。”张其成回忆说:“妈妈出诊时,就用这个背带把我们绑在背上背着,我们都是在这个背带上长大的。”

2017年,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之一“国医大师”李济仁(‘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一家受邀亮相央视春晚。

一个拥有450余年峥嵘历史的医学世家,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除了拥有精湛的医术,也离不开其家族里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这十六个字,从张其成记事起,便牢牢记在脑海中,更深深地烙刻在心里。

“传统文化中的八德必须放在前面,我们家的独特之处在于后八个字。”张其成解释说,自强,是指要自强不息;精进,是指医术要精益求精;厚德,指的是传统的“八德”;中,是指中庸、中道、中观;和,则代表仁和、柔和、圆和。

“儒家偏于自强不息,道家偏于厚德载物,这些传统文化在我们家落地,‘张一帖’家规家训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张舜华为了学医从不屈服的故事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

  两代七教授,各领域弘扬中医文化

父母都是中医临床医师,张其成从小就把《药性赋》背得滚瓜烂熟,还时常跟随父母出诊。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当代四大国学领军人物”之一、“国学养生第一人”张其成。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摄

不过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慢慢发生变化,对阴阳和五行特别感兴趣。文革时期破四旧,他偷偷藏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并且爱不释手。他开始认为,治心病,可能比治身体上的病更有效。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1977年,高考恢复。这对张其成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当年填的第一个志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没想到,结果考了一个大专。”张其成无奈地说。

不过,在当年高考录取率不足5%情况下,能考上大专已实属不易。后来,经过勤奋努力,张其成最终考上了北大哲学博士,迈向向往已久的神圣殿堂。

“我上了五个大学,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但却没未离开一个字——中。”从中医,到中文系,到医古文(中医古文),再到中医哲学,最后到中医理论,张其成涉猎了关于中医的各个方面。

张其成的父母是知名的国医大师,也是著名中医教授。一家两代人中,七个人全部是教授,在中医临床、中医国学、中医博物馆、中医科学等各个领域弘扬着中医文化。

“我小弟李梢用最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并把中医带向世界,《华尔街日报》还曾经整版介绍过他。”说起弟弟李梢的成就,张其成的言语里无不透露着骄傲与自豪。

在国际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作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加大其国际化传播力度是大势所趋,“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支持政策,还要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例如在世界各地建中医中心。”张其成说。

张其成还特别强调,在对外传播中医文化的过程中,还要利用好海外主流媒体,将中医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翻译过程中进行本土化语言改造,让外国人听懂、接受和认可。(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