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黄石报道(直通车记者 张小康)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长假过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过完元宵节,年就算正式过完了。这一天,谈到玩,有灯会、茶会、猜灯谜,说到吃,那必然是汤圆。其实,除了吃汤圆,在大冶部分地区还有吃糍粑的传统。为什么要在元宵节吃糍粑呢,去看看吧。
正月十五这天,大冶市保安镇沼山村,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刘通湾村民刘世红夫妻俩开始了每年元宵节的必备“节目”,做糍粑。
大冶市保安镇沼山村村民 刘世红:先把水烧开,烧开上甑,汽上来了把米蒸熟,这是第一个过程。
记者:(木甑放水里)滚一下是什么目的
刘世红:有温度,不粘米。
打来干净的井水,烧起红彤彤的灶火,刘世红将浸泡了6个小时的精糯米放进木甑,套上一层塑料袋,柴火慢蒸,需要40分钟,夫妻俩一边蒸米,一边将打糍粑用的石臼和舂洗净。不一会儿,盖木甑的塑料袋被水汽撑得鼓鼓的,糯米快熟了。
刘世红的妻子 朱凤兰:洒点水让它更好揣,更糯。这个水马上就吸下去了的,托不到水的。
厨房里,糯米的香气蔓延开来,住在旁边的刘有如也被这香气吸引了过来。
大冶保安镇沼山村村民 刘有如:蛮香的,糍粑真香,这是天然的米香,糯米香。
刘有如:正月都到他这来买糍粑。
记者:为什么到他家里来买?
刘有如:他的时间做得长,他是祖辈传下来的。
51岁的刘世红,在保安镇做糍粑有30多年了,一家6口人,靠卖糍粑为生。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小年,都是卖糍粑的旺季。正说着,糯米起锅了。刘世红将蒸好的糯米放进石臼,和妻子开始了第二道工序,揣糍粑。
揣糍粑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两根木舂,力道要均匀,匀速揣在糯米上。刘世红和妻子你一下我一下,围着石臼打转,糯米在木舂的打压下,慢慢变成柔软一团。
刘世红的妻子 朱凤兰:这样你压我我压你,压这个棍子,这样你打我我打你的话,这个糍粑就打得很糯那种。记者:这道工序也是最辛苦的吧?朱:辛苦,虽然好吃,就是辛苦。这是手工制作,用手工做的糍粑,就是比机器做的好吃。
20分钟后,夫妻俩满头大汗,糍粑揣好了,刘世红赶紧用白布将糯米团包好,放在白案上,搓成小团。朱凤兰告诉记者,搓糍粑,讲究一个快字。
热腾腾的糯米团,在刘世红夫妻俩的巧手下,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小巴。这正月十五的第一份糍粑,必须得和家人分享,之后,才能拿到街上去卖。
大冶保安镇沼山村村民 刘世红: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这个巴指的是糍粑,这个风俗流传了几千年,每年正月十五,都做糍粑,不仅自己吃,还拿到别的地方去卖,很多人买。
大冶保安镇沼山村村民 刘世红:我手艺是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已经传了五代人,我再把这个手艺发扬光大,传给我儿子。
民俗专家介绍,在咱们黄石地区,正月十五吃糍粑,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为什么在这一天要吃糍粑呢,是为了纪念清朝时期大冶陈贵镇蜡烛山石堰村官厅庄人历史名人柯瑾。
中国非遗研究院副秘书长 黄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柯小杰:这在民间有个美好的传说,我们这块有个文人在离家之前,家乡人就说,诶,你出去了,要带点节礼回来,放心我一定带个大粑回来接大家,回来感谢大家的意思,这个人是谁呢,他叫柯瑾,他在清代由于读书很勤奋,经过科举制度在清朝朝廷里面为官,相当于宰相,还没到宰相的时候,他就想着家乡人的嘱托,他自己的承诺,那天他突发奇想,就在地上用糖稀,也就是糖水,在地上写了一行字,“江夏无麦税,大冶无麦粮”,正好那条路是皇上要路过的地方,恰恰那天皇上往那走过,蚂蚁见了糖,肯定要去叮啊,形成了一段文字,他就盯着看,就马上把他念出来了,出声出来之后,柯瑾马上出来,就地一跪,谢主隆恩,皇上是金口玉言,所以从此之后,大冶就不用交苛税了,不用交麦粮了,就给大冶这块的民众一个大巴。所以我们这边民众为了纪念他,就每年的初一和正月十五就要吃粑,就要吃糍粑。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就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这一天,在我国各地,有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子,放孔明灯等习俗,民俗文化的传承,既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祖先的思念,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责任编辑: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