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7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近“武亦姝”这个名字,突然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被刷屏。她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因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表现出色,强势攻擂北大女博士陈更,成功成为当期擂主。不少人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更有观众表示,孩子看完节目后,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
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占领,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针对真人秀的质疑也层出不穷。在“取向恶俗”、“缺乏原创”的炮轰中,“大会”系列能做到文化内涵与收视率兼顾,格调与“地气”齐飞,被不少网友激赏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在近期的《中国诗词大会》上,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一炮走红,成为《中国诗词大会2》播出以来,战胜百人团环节的最高分获得者。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中,武亦姝的表现更出色。在与对手围绕“月”字吟诗时,她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获得现场一片掌声。
武亦姝此前表示,因为对古诗词的喜爱,自己站在舞台上并不会紧张。“诗词也是这样,只要我还喜欢它,只要我有个人可以聊就够了,答题答的怎样无所谓,知识盲点回去再补,我对它的热爱一旦生成,就不会轻易减少。”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指出,巨大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大的课堂、大教室,使师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认识进一步提升。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在选手答题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认为,这个节目走红其实暗合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将从前只会出现在课堂上的古诗词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模式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传播效果自然好。“用新媒体思维、方式、技巧,把诗词的内涵和形象发挥到极致,因此人们才不论老少、男女都如此陶醉在诗词的过程中。”
武亦姝在该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大多出自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面对赞誉,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他表示,武亦姝走红,反衬出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