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彩蛋来了!
2月5日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啦!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给亿万农民送了啥大礼?记者请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权威解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工作的主线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样开篇,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
“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判断。”唐仁健认为,首先这是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这一判断是基于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工收入增长慢了,财力紧张,对农村投入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量、库存量也在增长。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达12324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2500亿斤。究其原因,一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竞争力不够,产出来不见得卖得出去,只好进仓库。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很多人关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唐仁健说。
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优不优、效率高不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要着眼农民、关注农民,得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满足对青山绿水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必须坚守三条底线,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要强调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再关心基本供给量。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一定数量保障是不行的。”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那么,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怎么调,今后该种什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 “三大调整”方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说具体点,种大宗农产品的要瞄准“优质专用”,种其他农产品要瞄准“特色优势”。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产和发展空间。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有人提出,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唐仁健说,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三农”投入不减。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一方面确保增量,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一号文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同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综合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