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戴着“有色眼镜”看燃放鞭炮

2017-02-04 10:33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0 光明日报   庄电一

 

近来常听人抱怨空气质量不好、雾霾天太多,有人居然要为此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却很少听说(更难见到)谁要从自身和点滴小事做起,自觉自愿为改善空气质量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其实,要为改善空气质量作贡献,并非难事,人人都可以做到,有时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拿燃放烟花爆竹来说吧——燃放,就是污染空气;不燃放,就是对净化空气的一种贡献。说这句话,有充分的依据。据报道,江苏省南京市在春节禁放烟花爆竹后,空气质量比往年有了很大改善,很好地印证了“放与不放,那可是大不一样”。

人生活在地球上,既可以成为污染环境的“作恶者”,也可以成为改善环境的“建设者”。这一“正”一“负”,可以放大出多倍的效益。空气质量的好与坏,当然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人决定的。千万不要小看一个人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心意随意而行,都想着“破坏”那么一点点没什么大不了,那么众多“小恶”累积起来,就会令环境变得很恶劣;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点点有益的事,那么众多“小善”累积起来,环境就会有很大改善。可见,坏事再小,累积起来其危害就变大;一件好事不大,积少成多就可能变成大好事。这也正应了古人所说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至今已延续了上千年,对烘托节日气氛具有不小的作用。但这个习俗并非就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燃放鞭炮的方式、种类也有许多变化。可以想见,古人过年时,放的鞭炮绝不可能像今天这么丰富多彩,烟花的种类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花样翻新。虽然是延续千余年的传统习俗,但是,放不放、放多少、何时放,完全凭个人掌握,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古代人口少、燃放的数量和品种也很少,所以对环境的影响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现代人口多,所放的数量、品种也很多,如此后果就不容忽视了——在重污染天气频频来袭的冬季,我们不能再把燃放烟花爆竹当成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我们不妨戴上“有色眼镜”来看此事,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东西:燃放烟花爆竹,除了烘托节日气氛、给少部分人带来瞬间的快乐外,还会带来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产生大量难以清扫的垃圾、酿成安全隐患和火灾事故……还应该看到,每年春节,一些人都要绷紧神经、随时待命——每年春节都有消防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扑救因燃放而引发的火灾;每年都有医务人员放弃休息、全力抢救被烟花爆竹炸伤的病患;每年都有大批环卫工人为“打扫战场”而付出额外劳动,牺牲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当然,每年也都有人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留下伤残,造成终生的遗憾……

让我们看一看: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为了听个响、看个彩,全社会付出了多少?难道只是燃放者腰包里的银子吗?难道我们不该算一算经济账、环保账吗?不该考虑一下社会成本和别人的付出吗?算完了这几笔账,我们还会对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情有独钟吗?

治理污染,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可为。但愿春节期间我们听到的鞭炮声能少些、再少些,让我们呼吸的空气能净些、再净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