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2016”·党旗高扬兴城路 | 路通村美 拔穷根奔小康

©原创   2017-02-03 15:2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0 云上黄石

云上黄石报道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贫困户增收为核心,加快转变扶贫方式,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在2016年的扶贫成绩单上,我市交出82个村、4.3万人脱贫的靓丽答卷。

1月17号,阳新县王英镇新屋村村民尹传细在盼望了两个多月后,终于搬进新房,圆了安居梦。

阳新县王英镇新屋村 村民 尹传细:以前的房子是老房子,土坯房,是盖瓦的,只有一层,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现在)这是楼房,这屋好啊。

64岁的尹传细和老伴儿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儿子石立托一出生就是智力残疾,家庭十分贫困,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也成了危房。了解到情况的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入户核查,精准识别石立托为“五保户”,建档立卡后,石立托每个月可获得484元补助。

截止目前,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53个、贫困人口132024人。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我市按照“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要求,共派驻279支工作队,覆盖153个贫困村,组织动员市县镇村1万多名党员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 一对一”结对帮扶,其中,大冶市提出“十有”严把“五关”帮扶模式,受到省扶贫办肯定,并在全省大会做经验交流。

在解决“为谁扶”“怎么扶”的问题上,我市扶贫工作队在扶贫一线坚持把脉问诊寻穷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探索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电商+贫困户”、“企业+基地+保险+贫困户”等多种扶贫方式,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帮带、社会帮扶、多方参与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坳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了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在外经商的刘训志,被推选为新的村支书,他根据村里的综合情况,带头拿出自己的积蓄,建起了腊米中药材基地和花卉苗圃基地,市财政也拿出了一笔精准扶贫资金,在征得贫困户同意后,直接入股集体产业。村委创造性地采用“三三四”股份制,即村集体、贫困户、村“两委”干部出资比为3:3:4,村里用筹得的300万元资金成立规模化种养殖合作社。

村集体产业的发展带动了76户174名贫困户就业,坳上村摇身一变成为枫林镇精准扶贫四个示范点之一,2016年,坳上村实现全数脱贫。

枫林镇坳上村 村支书 刘训志:贫困户在村里基地务工,少则拿到工钱3000元,多的上万元,今年,苗木园喜获30万元的收入,合作社计划拿10万元给贫困户分红。

要根治“贫血”,必须要激发身体的“造血功能”,我市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要求,立足本地,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畜牧牌”,初步形成了主体带动、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特色种养扶贫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帮助1.9万贫困贫众走上脱贫路子,确保了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016年,我市脱贫82个村、4.3万人。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创建一批带领致富党支部,培育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红细胞”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领头雁”带动农村脱贫工作整体向前推进。

精神脱贫也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在开发区太子镇,2016年黄石市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活动来到这里,将惠民演出、文化遗产图片展、现场写春联等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基层。

开发区太子镇 村民 徐海浪: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筑牢了村民的思想文化阵地。

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广大贫困户根除思想贫血、树立脱贫信心,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350家农村文化礼堂,建成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共享工程服务点、674个村文体活动室,建成率全省第一。同时,实现村村响、户户通、农家书屋全覆盖,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通过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下乡”等惠民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今年,我市送戏曲下乡,送戏到文化礼堂240多场。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我市将按照“立足基础条件、着眼资源开发、瞄准市场前景、致力精准脱贫”的原则,以超前理念、创新思路,按下脱贫“快进键”。展望2017,一幅扶贫攻坚、共赴小康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