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今天如何读名著”系列之一)

2016-12-28 22:14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9995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叶晓楠

如果说好书是一盏明灯,那么古今中外的名著,就是最璀璨的灯火,照亮无数人的心灵。但在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今天,读名著似乎成为一件艰辛的事情——古典名著与当代生活脱节、节奏拖沓、语言晦涩……当今时代,还要不要读经典名著?怎样确认经典?我们该怎么读?从今天开始,“悦读空间”推出“今天如何读名著”系列,和读者一起思考这一问题。 

——编者

提到名著,所有人脑海里都会展开一长串书单。读名著,为很多人初识人文世界扣上了第一粒扣子。

当下,读名著是否依然有时代价值?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对本报记者表示,名著是经过时间过滤仍然闪烁着思想光辉的文字作品,是经过岁月淘洗仍不褪艺术光泽的经典论著,阅读名著仍然是提升个人素质水准、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最有效途径。

 

名著,永远不会过时

阅读是一件需要时间成本的事。当下的图书如浩瀚书海,我们该如何最有效地阅读?读名著,便是一条捷径。

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认为,大凡经典名著,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众多读者的检阅,经年累月的发酵终成经典,因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从主题来看,经典名著多是代表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从思想性来说,名著的智慧光芒总能穿透历史,历久弥新,承载着人类最重要的文化记忆;从艺术性来看,名著水平高超,令人百读不厌,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因此,只要是经典名著,就无所谓过时之说,经典往往是经过历史选择,具有原创性、奠基性、典范性、权威性,具有超越时空价值的著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这样说。

聂震宁指出,永不过时是经典名著的重要特点。有些书只能流行一两年或至多十多年,许多早期的畅销书恐怕你连书名也记不起了,也不会再有兴趣读它们,像这样的书最多只能称为名著,而不能成为经典。真正的经典名著不会因学说更迭、舆论分歧而过时。因为人类的基本问题代代相同,比如柏拉图、孔子,人们从他们的著作里看到的是人类对于幸福和正义、美德和真理的持久追求,因而对人类社会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的欧阳韬曾参与过多部外国名著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他看来,伟大的精神食粮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不论是曹雪芹,还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家都喜欢,因此,名著的力量是永恒的。

“比如在我们出版社反复再版的书单中,四大名著、《复活》《童年》《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很受欢迎,经久不衰。另外,经典名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读过片断,有了印象后,便想去看整本书,可见其魅力。”欧阳韬说,上世纪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优秀文学翻译家 ,有的翻译家同时也是诗人、作家,他们的一些译著堪称典范,间接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翻译家译丛”和“名著名译丛书”就收入了这一类译者翻译的文学经典。

 

读名著,体会的是精神

虽然大家都知道读名著有益身心,然而,的确有部分人存在对名著望而却步的现象。是这些名著不合读者的胃口?还是阅读习惯上出了问题?读历史传承下来的名著时,我们究竟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根据一项读者调查显示,有部分读者认为,一些名著中的人物太多、名字难记、内容抽象、文化差异大是导致“读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还有的读者表示,在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少的时代,有人以阅读作为消遣就已经实属不易,没必要深究读什么书。

但专家们指出,阅读经典名著是事关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拒绝阅读经典相当于拒绝了历史传承。名著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和反映,比如通过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读者能看到英国资产阶级自私、虚伪和冷酷的本质,读果戈理的《死魂灵》,能看到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病。韩星说,任何经典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必然具有其时代特征。

因此,名著除了一般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体验功能,更有着丰富而厚重的历史价值,其背后隐藏着厚重的历史内涵供读者进行评价。历史不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重演,要想走进那个远去的时代,除了基本的史料记载,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学作品,跟随着作家的心路历程,进行感悟与追忆。

经典名著还富于启迪性,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质、开拓人的胸怀等多个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经典常读常新,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对我们现在有启示、有现代意义的内容,可以找到应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良方和智慧,因此具有现代价值。”韩星说。

“我们主张读经典名著,实际上是指要读经典的精神,去体味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提高文化上的修养。”聂震宁说。

一位名为“云想容”的网友在“知乎”上说,读名著初时不懂,随着成长和经历的增多,突然发现世界就是那个样子,道理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就像吃天然的食物,语言不一定华丽,却在咀嚼中越来越觉得余味无穷。

  

 

名著选编和翻译要与时俱进

事实上,随着中国文化走向复兴,在当下的中国,经典名著的阅读状况越来越好,有极高的认同度。各种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各种经典普及讲座层出不穷。比如在豆瓣上,仅仅一个名为“经典短篇阅读”小组,截至目前已有72万余人加入。

“确定名著,不能光从名声大小决定,也不能仅凭几个专家投票决定,应由社会各方面评价和认定,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能够持续为人们阅读和喜爱、重视来确定。”韩星说。

不过,专家们也认为,要考虑到时代变迁,与时俱进,从经典选编到翻译应该考虑到当下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性的传承,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经典选编要与时俱进。

“应当把经典放进历史及思想学术史的脉络中认识,同时注意不同经典、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汇通,还要注意经典现代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阐发,与时俱进,返本开新,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韩星说。

另一方面,翻译经典名著的译本也需要跟随时代有所更新。

欧阳韬举例说,上世纪初叶读者所习惯的译本,从行文和表述上可能就不符合现在读者的习惯,因此,有必要推出一些名著的新译本。

“很难说哪个译本更好,在多元化的时代,有的读者会喜欢这个风格的文字,有的则会喜欢另一种。有的译文对一些年轻读者来说稍难理解,我们请中青年译者重新翻译也未尝不可。”欧阳韬说。

“或许在你牙牙学语的时候,并不能理解母亲一遍遍在你耳边呢喃的风儿轻月儿明,但终有一天你会在某个夜晚开始怀念那静谧而甜美的时光,也终于理解了那歌谣中岁月静好的祈愿。名著亦是如此,持续阅读下去,或许总有一天你会在某个时刻的心理变化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便是那书中早已为你铺垫下的感受。”名为“王博文”的网友在“知乎”上这样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