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人是否也可以定一个自己的航天“小目标”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去月球、火星甚至“行星穿越”都不是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我国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
2017年年底,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全面实现月球探测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表示,目前“嫦娥五号”正在按计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飞行产品正处于测试阶段。
纵观准备实施的月球采样返回探测计划,挑战与机遇并存。彭兢告诉记者,探月三期工程主要有四方面技术难点:第一是要在月球表面完成采样,第二是采样完成以后让飞行器从月面起飞并携样品进入轨道,第三是有史以来首次在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第四是对接完成后把样品转移到返回地球的飞行器上。
彭兢指出,这些技术难点在卫星发射前都会进行大量检测,直到全部计划完成,才意味着真正被突破和掌握。
此外,2018年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专家普遍认为,目前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还远远不够,关于月球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资源和未解之谜。
白皮书显示,我国将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突破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等关键技术;于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开展火星采样返回。彭兢表示,航天科学技术发展“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是关键,只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此次发布的航天白皮书还指出,未来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方案都将进行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并且适时启动。不仅如此,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地外生命信息探寻等重大科学问题也将成为我国未来航天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