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16家煤炭企业全部关闭
15日,在黄石市西塞山区,记者顺着一条人迹罕至的盘山路,来到黄石工矿集团办公地——袁仓煤矿。
袁仓煤矿于2014年关闭,原用于办公和员工住宿的三层楼建筑,如今十分破旧。
“过去,集团仅黄石地区4个煤矿在职工人接近1500人;现在,集团留守人员不到110人。”黄石工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祖华介绍,集团于2004年由黄石矿务局改制成立,为黄石冶金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撑。近年来,随着黄石市以铁心、铁腕、铁律打响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攻坚战,公司在今年完成了最后一个煤矿——株树煤矿的关闭退出工作,成为了一家彻底不产煤的“煤矿企业”。
在“宜快不宜慢、越早越主动”的思路下,今年黄石市16家煤炭生产企业全部关闭煤矿,共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35万吨,实现全域无煤炭生产企业。
黄石地区的煤矿开采难度大,且瓦斯含量较高,地下水问题突出,每吨煤开采成本达300元至400元,2014年至今年上半年,一吨煤只能卖200多元,公司经营难以为继。“早点跳出煤炭行业,对公司职工和黄石市长远发展都有好处。”张祖华说。
换跑道,转型生态养殖
“保安、保洁,一半是煤矿出来的。”黄石街头的一句玩笑话,侧面反映了黄石部分煤炭企业职工的现状。
煤矿下岗职工多在40岁至50岁之间,没有其他的技术特长。有效安置职工及家属,是黄石去产能工作的首要任务。黄石市政府按照“补到位、安到位、扶到位”原则,通过召开专场招聘会、发放求职补贴、免费提供转岗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拓宽煤炭去产能下岗职工就业渠道。
关停民营煤企的老板也没闲着。在阳新县洋港矿业有限公司的元坑垅煤矿,记者看到,被混凝土封死的矿井入口旁,企业留守职工用藤条和板材搭起圈舍搞畜禽养殖。
“目前,市政府正结合国家政策、企业实际,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引导煤炭企业向生态旅游、种植养殖等方面转型发展。”黄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
湖北能源格局变革前奏
没有自产煤之后,能源怎么解决?
黄石市给出答案: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立交桥优势,进一步拓宽煤炭物流通道,构建西电东输特高压电网;二是调结构,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引导燃煤企业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及其他清洁能源。
据了解,黄石市的主要电源是华电西塞山电厂和黄石热电厂,年均用煤超过400万吨,而黄石全市所有煤矿企业产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黄石电厂电煤以外购为主,本地煤仅为补充。
“湖北的空中输煤通道正在形成。”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表示,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湖北电网总投资将超过1400亿元,将全面对接“两纵一横”(蒙西—荆门—长沙、张北—武汉—南昌、荆门—武汉—芜湖)特高压交流、陕北—武汉特高压直流、渝鄂背靠背联网工程,为湖北接受西北煤矿坑口电站和西南水电资源创造条件。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汪铁林指出,用好长江黄金水道,为沿江电厂送来口粮;高铁迅猛建设,空出了普通铁路运能,也可用来输送电煤,为湖北彻底退出煤炭行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