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景区被摘牌,打了谁的脸?

2016-12-06 16:37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0 荆楚网言微  

昨天,国家旅游局通报,继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和安徽5省今年10月率先取消10家4A级景区资质后,截至目前,共有367家4A级及以下景区受到摘牌、降级、严重警告、警告、通报批评等不同程度处理,107家景区被摘牌,其中包括55家4A级景区。(12月6日,《北京晨报》)

从青岛“天价虾”到西安“红唇兵马俑”,国内景区乱象丛生。不少景区一旦成功升为A级,心思就全然不在提升服务品质上,而是紧盯着游客的钱袋子,净想着怎么捞取最大利益。结果管理、服务都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厕所环境卫生条件不合格、市场秩序混乱、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足、标志导览系统短缺、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55家4A级景区被摘牌,是不是代表着星级评定制度不靠谱?恰恰相反。旅游景区星级评定的制度值得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推动了景区环境的优化、服务和管理的提升。但是,正由于某些景区“重评定、轻管理”的思想作祟,才“唱歪了经”。殊不知,评为A级景区绝非终点,前方还有淘汰退出机制等着呢。

国家旅游局重拳打击问题景区,将107家景区摘牌,其范围之广、力度之重、决心之大,可见一斑。笔者忍不住问:此番整肃,反映出的问题遍及20多个省市区,究竟打了谁的脸?

一方面,被查处的问题景区难逃其责。被摘牌是对星级景区的一种倒逼,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被查处的问题景区切莫有“倒大霉”的思想,而应正视问题所在。首先要提升自身认识,从“重评定、轻维护”的怪圈中走出来。其次,要针对国家旅游局指出的问题中自省,提升管理水平,从安全管理、市场秩序、环境卫生、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标识导览系统、资源保护措施等方面逐一排查,逐项整改。

另一方面,地方旅游监管部门也当反省。自2014年5月1日起,4A景区的评定权,已经下放至省级旅游主管部门。4A及以下景区的管理权也在地方旅游部门。可是却鲜有听闻,哪个省市级旅游部门对旗下的景区进行摘牌,连最轻微的警告都很少。也许是抱着”自家孩子舍不得打骂”的心态,也许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管是哪种心态,都是监管不到位的体现。如果地方旅游监管部门早早履行了应有的职责,又哪里非得等到国家旅游局来整肃这300多家景区呢?!

问题景区被摘牌给所有景区都敲响了警钟:莫要等着被摘牌了,才想着提升管理品质。问题景区被摘牌也给地方旅游部门上了一课:莫要全靠国家出重拳,才想着加强日常监管。心中有游客,心中有百姓,切实提升服务水平,才能互利共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