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正部级官员为何引央媒重磅聚焦?

2016-12-04 11:15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1101 湖北日报   江卉、彭小萍 宋建春

昨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沈因洛 生前身后的奉献》为题,讲述省老领导沈因洛的奉献人生,感人至深。

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刊播报道,重磅聚焦“共产党人一杆旗”——沈因洛的先进事迹。

1日、2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一棵树、一株草、一杆秤——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和《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下)》,省级党报纷纷转载,沈因洛先进事迹从湖北走向全国。

2日、3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丰碑”前的对话》《清风正气照人心》。配发评论《以党员本色托起党员分量》说,“不忘初心,保持本色,是沈因洛作为一名党员给人最大的启示。”

1日、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播出沈因洛的报道。《焦点访谈》在片尾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笔沉重的托付,接过这笔财富的人,受到他的感召的人,都有义务让老人期盼的梦想早日实现。”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也在重要版面刊发相关通讯、评论。

另据央广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2月,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因病在武汉去世,享年96岁。从踏上抗日救亡战场,到带领武钢创造辉煌,再到走上湖北省领导工作岗位,一辈子不愿意宣传自己的沈因洛,去世后却在荆楚大地引发强烈反响。

资料图

1937年,年仅17岁的沈因洛弃医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1961年底,时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沈因洛临危受命,来到武钢工作,开始了他的钢铁生涯。在武钢研究院原党委书记许青海的记忆中,沈因洛的到来给武钢带来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亲自上前线,下工地。

许青海:那个清那个渣就是又热又累,他就是礼拜他就骑自行车跟那个工人一起,每次我都看到他围一个毛巾戴一个安全帽,推一个独轮车,清那个下边渣子。

全国8亿人,平均每人出5块钱,建设起第一套从德国引进的“一米七轧机”,实现了板材的国产化,让中国的钢铁工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场战役的一线指挥就是沈因洛。

武钢原副经理胡锡三:在那样一个困难的情况下,他把武钢这样一个配套慢慢地搞了起来。把项目拿回来,然后进行组织谈判,签合同,最后去搞建设,一直到投产,他作为主帅那再怎么说褒奖他都不过分。

无论是在武钢,还是在省里任重要领导期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这是沈因洛一以贯之的作风。即便在离休期间,沈因洛仍坚持参加离退休党支部活动,每月的党费都按时交、多交。2014年后,他走不动了,就让秘书推着轮椅参加学习。

湖北省委党员干部郭睿:我觉得他是我心目当中真正的那个永远不会倒下的一座丰碑,也像一座明亮的灯塔,他时刻指引着我,这是可以说影响我一辈子。

另据新华社: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下)

新华社武汉12月2日电(记者谭元斌)“调动工作,他调到省里,就不调我。我为什么不能去省里?他说组织没调我。后来他又非要我离休……”

“我首先是对他的毛笔字很欣赏;他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很秀气。再一个,他很活跃,爱唱歌,虽然唱得不好……”

“他去世那一天很突然,上午还好好的,还跟武钢有个同志谈了话,中午睡觉,一下子就去了。我最遗憾的是,他一定要把遗体捐献,我心里很难过……”

谈起沈因洛,他89岁高龄的遗孀曹俊敏这样说。这些情真意切的话,既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沈因洛,又印证了沈因洛无悔的选择: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

他是领导干部的榜样

“领导一大方,风气就变坏!”“钱要用在刀刃上,不能用在享受上。”沈因洛常常这样讲。

在武钢,沈因洛的办公室是单身宿舍改造的,只有10多平方米,一张木桌、一个电话、几把椅子。随着职务不断提升,工作人员多次要给他换办公室,换家具电器,都被他拒绝。武汉夏天很热,他却连个吊扇都不让装。“办公室比炉台上凉快多了!”他说。

沈因洛进入武钢工作时,工资按部队标准计算,每月280多元,完全符合政策规定。然而,到武钢的第一个月,他就主动找到财务处,要求按地方人员标准核算工资,降到186元。那时候,曹俊敏每月74元工资,沈因洛降的工资比她的全部工资还多。

1982年,沈因洛调任湖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曹俊敏当时在武钢中小学教育处工作,随沈因洛调入省直单位既符合政策,又是人之常情;但是沈因洛不仅不调,还劝她离休。

“他跟我讲,调了来,人家就照顾你,不好。怎么说呢?就是家里人不要有特权!我们都习惯了。”曹俊敏说。

“沈老下去调研,轻车简从,不搞迎送,甚至不陪餐。后备箱去的时候是什么样,回来的时候还是什么样,从来没有收受过土特产。”1982年至1986年担任沈因洛秘书的胡爱民说。

给沈因洛开车15年的司机吉胜说,沈老的家人没有因为私事坐过他开的车,即便是沈老生病住院期间,女儿女婿到医院陪护送饭,也是坐公交车。

外孙女燕燕是沈因洛的掌上明珠,大学毕业后离开湖北到苏州谋职。一次,燕燕乘半夜的飞机回武汉,打电话问外公能不能让他的专车去机场接自己,沈因洛为难地说:“你还是打车回来吧!”

沈因洛一生不帮秘书谋位子,不给司机留面子,不为家人开口子。“严以用权,一心为公一心为民……领导干部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曾重郎说。

他是离退休干部的楷模

1995年8月从领导岗位离休后,沈因洛牢记本分,克勤克俭。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老干部党支部原书记蒙美路说,2014年以前,党支部开展活动,沈老每次都参加;2014年以后,他走不动了,就让秘书用轮椅推着来参加。

他从不在支部大会上发表一些和党中央、省委不一致的言论。对社会不良现象,他总是告诫大家看问题要看本质,看现象要看主流,要对党中央、对省委充满信心。

湖北省政协办公厅原助理巡视员孙玉文说,自己当支部委员管组织工作期间,每月的党费,沈老都是按时交、提前交、多交。

“他虽然离休了,但是思想没有离休,履行一名党员的职责没有离休。”湖北省政协原主席王生铁说。

沈因洛对自己却近乎苛刻。他总是说:“我离职多年,对党贡献不大,不要再浪费东西。”一件皮夹克穿了近40年,早已面皮斑驳、里衬破烂,他仍然舍不得扔;一件褪色多年、袖口上带有拳头般大小破洞的蓝色丝棉袄,他去世那天上午还穿在身上。

今年春节前,省领导要来看望刚出院的沈因洛。得知消息,他翻箱倒柜,想找件像样的衣服。

“这件外套稍好一点,我给他做主,挑了这件。”沈因洛最后一任秘书陈明说,“当时,外套的袖口、领口有点脏,来不及洗了,我就用旧牙刷把脏的地方刷干净,放在暖气片上烘干,他第二天就穿这件外套接待省领导。”

沈因洛去世后,陈明向沈家要了这件外套,收藏起来。“跟着他工作多年,敬重他,留件衣服在身边,是个念想……”

他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今年2月20日18时许,沈因洛去世约3个小时后,他的遗体被护送上了武汉市红十字会的面包车。

捐献遗体,是沈因洛坚守了30多年的一个承诺。198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刊载《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沈因洛正是倡议人之一。

为了兑现这个承诺,2007年4月28日,沈因洛到湖北省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按照程序,捐献遗体既需本人自愿,也要近亲属签名同意。他将登记表复印后,一个一个动员。

恩爱的老两口,起了争执;孝顺的女儿,接受不了……然而,这丝毫动摇不了他捐献遗体的决心。

他说:“遗体捐献,是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让更多的生者找到希望,让更多的医学难题得到破解,让生命散发出最后一道光芒!”“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全家人拗不过他,只得签名同意。

面包车关上门,即将启动。“我能不能再看老爸一眼?”沈因洛的小女儿沈海鹰哽咽着说。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马在学赶紧上前,请司机重新打开车门。

此时,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星光隐现,天河无言。

几天后,湖北省遗体捐献公益碑上,刻上了“沈因洛”三个字。

“沈老是我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省级领导干部。”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中心主任骆钢强说。

在沈因洛的示范带动下,85岁的孙玉文,不仅自己承诺捐献遗体,还发动弟弟也填写了登记表。

“沈老是武钢优良传统的典型代表。这几年,武钢出问题,就是因为丢失了优良传统。”武汉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刘翔说。

“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武汉钢铁公司后勤管理处原处长郁汉康说。

“老沈在世时,我们都没用过,现在更用不着了。”沈因洛去世没几天,曹俊敏找到湖北省委老干部局,上交了他的公车。

“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这是共产党员沈因洛一生的写照和无悔的选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