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玲玲,一名“00后”新农人。大学毕业后,她追随父母脚步,奔赴家乡阳新县洋港镇洋港村,扎根“三农”沃土,培育“深山绿色宝藏”,开启“田间培训”,带领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毕业归巢 大展拳脚
2022年,洋港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对在外洋港籍能人抛出的橄榄枝触动了一直在广州打拼的陈迪明夫妇。他们的女儿艾玲玲在了解到父母回乡创业的打算后,提议先调研家乡要素禀赋,学习考察外地成功经验,稳扎稳打推进创业。
在艾玲玲的建议下,陈迪明夫妇回到家乡洋港村,实地调研了家乡的地形特点、山头土质及气候条件,决定发展林下经济。在得到相关信息后,艾玲玲利用互联网平台,帮助汇总整理了各类林下经济种植成功案例、前沿模式和市场动态,将一份份详实的参考资料摆在了父母面前。陈迪明夫妇最终决定发展中药材经济,并前往安徽亳州考察学习中药材种植先进经验。
2022年7月,陈迪明夫妇回乡创办了家庭农场,在小范围内种植培育黄精等中药材。8月,艾玲玲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家乡父母身边,投身“三农”工作。靠着在校园和实习期间学习到的商业知识,以及对市场趋势敏锐的洞察力,艾玲玲劝说父亲进行规模化种植,并积极参与推进。2023年,湖北明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艾玲玲和父亲、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协商,流转整合了村民 2000 多亩山地资源,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创业变革。
“学成归来” “药”香传乡情
培土、种植、防治、建仓……在一家人的努力下,2024年3月,明森生态公司的中药材基地规模达到近400亩,分别种着240余亩黄精、130余亩射干、10余亩白芨等中药材。
规模虽然起来了,但成本却一点都不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艾玲玲四处“寻方”,以求优化种植技术、降低种植成本。一次偶然机会,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发现,四川的一家中药材基地宣称他们的“籽播技术”和“驯化技术”可以极大降低中药材种植成本。艾玲玲便和父母商量前往拜访这家基地,考察学习相关技术。
一周后,艾玲玲和父亲带着学习到的技术回到洋港村。运用这些技术,原本每棵进价1.3元的中药材幼苗,培育成本降低至1元以内。
凭借规模和成本优势,中药材基地越办越好。附近村民看到了,争相跑到公司“取经”问“药”。
“一家独大不是发展之道,只有带动乡亲们共同干起来、从中富起来,才能让洋港村的中药材产业根基稳固、源远流长。这是我父母的愿望,也是我干了近2年‘农活’后认定的最优发展路径、最好回馈方式。”看到这么多来访的村民,艾玲玲主动担起“讲师”的角色——在公司茶话室,她手捧中药材,演示自己制作的ppt,向村民们介绍中药材的功效和培育方法;在田间地头,她比划着手势、说着方言,向村民示范和讲解改良培育技巧的运用;在村民家门口,她向散户赠送中药材种苗……在距离洋港村约10公里外的胡桥村,村民陈敬一(化名)曾特地拜访过几次陈迪明和艾玲玲。在父女俩的帮助下,他在胡桥村也办起一座超过100亩的中药材基地。从成立之日到2024年12月的14个月期间,湖北明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洋港村村集体年收入增长3.6万元、就业21人。
“销路无忧” 拓宽增收渠道
“一些加入我们队伍的散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我们利用资源整合优势,帮他们‘兜牢底线’。同时,也帮助他们寻求其他的致富机会。”艾玲玲介绍道。
为保障村民种植的中药材有稳定的销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艾玲玲又当起了“药材回收员”。一方面,针对散农们没有销售出去的中药材,艾玲玲和父亲会以“成本价”进行回收,为散农们提供“定心丸”;另一方面,艾玲玲会鼓励大家上山采摘野生粉防己、骨碎补等其他中药材,她会依托在中药材协会中获得的人脉资源牵线搭桥,联系其他企业对村民采摘到的中药材进行高价收购。据她回忆,2024年,隔壁田畔村的一名村民用半天时间从山上采摘到了30多斤野生粉防己,通过这个收购渠道赚取了1000多元。
解忧环保 提高经济收益
2024年年底,艾玲玲和村民交谈时得知,很多农民因为缺少储藏条件,在多雨季节时,只能无奈看着没卖完的粮食发霉,最后不得不丢弃。于是,她和男友决定成立一家农机服务公司,主营粮食收割、稻草打捆、粮食烘干、粮食储藏、稻油轮作等业务。
为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去年12月,艾玲玲和男友一同前往潜江学习了烘干工艺,并计划投入30万元购置2台打捆机和1台收稻机。
“粮食储藏服务,可以使种粮大户灵活选择粮食出售时间。将粮食集中在旺季出售,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废弃的秸秆打捆收集,卖给养牛大户,提高了秸秆利用价值,可以减少农户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艾玲玲介绍道。
如今,洋港村的中药材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户的钱袋更“鼓”了,“00后”新农人艾玲玲也成为了乡亲们眼中焕发青春朝气的致富引路人。
通讯员 叶博
责任编辑 梅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