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故里新气象 ——南漳县巡检镇美丽乡村发展纪实

2025-01-03 16:35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719

1月3日,慕名来到“卞和故里”——南漳县巡检镇的游客一下车瞬间被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农村盛世图景所吸引。

在“和氏璧”出土地金镶坪村,宽阔的沥青路宛如一条黑色的丝带,蜿蜒在村落之间,一栋栋精致的别墅式样的民居整齐排列在路旁。

走进“柑橘之乡”峡口社区,一辆辆大型厢式运输车满载着金黄的柑橘,这些柑橘将穿过集镇,驶向出口俄罗斯口岸。

穿越在拥有4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古村落漫云村,绿树掩映下的小桥流水,环绕古街的各类店铺,丰富的农产品琳琅满目……

“‘卞和献玉’的历史故事流传了三千年,在今天演变成一幅盛世新画卷!今天的变迁,得益于政通人和,得益于美丽乡村大建设,带来的是乡村大振兴。”巡检镇党委书记祝佩强说。

美丽乡村见证幸福指数

时空反转。“卞和故里”巡检镇在2015年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湖北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巡检镇的峡口、汉三、漫云等5个村,先后纳入省财政厅和南漳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试点村范围,省县两级财政投入奖补资金2600多万元。

如何建?怎样建?县镇财政主导项目建设,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历史文化等相互融合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整合交通、旅游、水利等部门力量和资源的共建方案。

峡口村是湖北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建设过程中,峡口以路产融合为路径,整体推进“柑橘路”和柑橘产业发展,新修产业路、村组路24.6公里,柑橘面积由过去的5000多亩扩大到8500多亩,成为襄阳柑橘“第一村”。

“美丽乡村建设还带动了休闲采摘旅游发展,每到柑橘采摘旺季,旅店、农家乐天天爆满,年接待旅游超过30万人次。”现改名为峡口社区的党委书记张三中说。

在镇政府所在地的巡检司村,新建成的文化广场和体育场,每天早晚吸引着600多名居民唱歌跳舞打球。“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早晚都来这里健身。”居民王正春说。

除了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社区还修建了村组沥青路,整修了堰塘和灌溉渠道,实施了旧房改造和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新建了天湖景、廖家湾等3个“口袋式”公园。

与巡检司村一样,2024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百福头村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百福头村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这一举措如同奏响了和谐发展的音符。在建设过程中,着力改善基础设施,那一条条硬化刷黑的道路如同血管一样,为村庄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修建的引水沟渠,像是大地的脉络,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长。同时,大力发展柑橘支柱产业,精心打造了以“多桔百福”为核心的柑橘文化采摘园。这个采摘园不仅是一个产业基地,更是一个融合了农业与文化的特色景点,吸引着游客们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柑橘文化的魅力。

“目前,巡检镇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摘得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国牌’18块,巡检已成为襄阳知名的美丽幸福新农村。”该镇财政所主任王仕义说。

产业兴旺见证农村发展

走进巡检,不见“闲人”。

在小漳河村瓜蒌种植基地,20多名村民在基地负责人陶君的带领下,正利用冬闲清除已经下果的藤蔓和杂草。

“感谢财政所为我们争取到5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去年全村种植了300亩瓜蒌,除6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外,村集体每年能增加100多万元的集体经营收入。”村党支部书记王作祝对今年继续种植瓜蒌带领村民致富,信心满满。

汉三村也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还是巡检镇的柑橘种植大村。去年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新建了300亩柑橘科技示范园,还利用乡村振兴扶持资金种植了100亩瓜蒌。同时,村集体还发展了肉牛养殖,现存栏25头。“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村集体每年可增收25万元,还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村党支部书记王旭说。

“现在,自家的3亩多地全部流转给村集体发展瓜蒌产业,我平常都在村里橘园从事除草、修枝等务工,每天140元工钱。采摘柑橘时,多劳多得,最多时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还不耽误自家种菜、养猪。一年下来,好几万块!”60多岁的李庆国对自己能在家门口挣钱,满心欢喜。

近几年,巡检镇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以柑橘、瓜蒌、茶叶、桑蚕等为主导产业,催生了旅游、电商、酒店等三产业的发展,全镇农业产业总面积达到6.8万亩,以柑橘为主的农产品出口除东南亚地区和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外,还销售到国内11个大中城市。

“修了上山的‘柑橘路’,通了下山的‘小火车’,还有出山的无人机和大公路,我们采摘、运输柑橘不用发愁了!现在,峡口柑橘更值钱了,直接出口俄罗斯!”峡口社区的柑橘种植户杜波,在自家的橘园里兴奋地说道。

如今,使用无人机转运柑橘,在巡检镇已经不是新鲜事。种植户郭正发是让柑橘坐上“飞机”出果园的“第一人”。他介绍,以前自家柑橘园每年要请20多人摘柑橘、5人背运柑橘,40多天才能完成采摘,“现在有了无人机,仅需10人,30多天就能完成采摘。”“目前,已有6户橘农使用无人机转运柑橘。”张三中说。

“全镇共有14个村柑橘种植,面积4.5万亩,从事柑橘种植、务工的橘农户超过1.2万人,产值超2亿元,橘农人均年收入超过18000元。”巡检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陶勇军说。

原始村落见证历史变迁

漫云村由原漫云村、甘溪村合并而成。

原漫云村的“漫云老屋”紧邻漳河,依山而建,具有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最早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曾经,久居深山和河流的村民依靠古法造纸、烧制木炭、狩猎捕鱼为生。今天,这些传统农耕文化,已成为“中国古农耕文化的‘活化石’”记忆。

原甘溪村的“甘溪老街”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兴盛于清乾隆时期。据村里老人讲述,当时老街分为上街、下街,有56家店铺,设有剃头、补锅、磨剪、裁缝等20多个手工作坊。如今,总长1公里的老街依旧保留着数百年古朴风貌。厚重的乡村历史文化,让漫云拥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森林乡村”四张“国牌”。

这里,也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见证地。解放战争时期,时任新四军第五师侦察排排长的江海亭等两名新四军战士,奉命侦察甘溪一带国民党军事布防,因操外地口音不幸被捕。江海亭和战友被国民党驻军五花大绑游街,虽遭受严刑逼供和百般折磨,他们誓死不屈、英勇牺牲,被当地群众葬于甘溪白包山。时年,江海亭年仅35岁。解放后,南漳县政府在甘溪兴建烈士陵园,以铭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在“甘溪老街”上街河边的古树群下,矗立的两名新四军雕像耀眼夺目,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基因”,赋予了后辈们开拓奋进的精神和力量!

走进这个承载厚重历史的村落,除了保留着“古色古香”底蕴的漫云“老屋”和“九佬十八匠”商铺“老街”,新修的沥青路、新整改的河道、新建的别墅群住房,让“古村落”更加具有了新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魅力。

但与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不仅仅只有历史,还有贫困与富裕的变迁。

在漫云村气派的群众服务中心约200米,山下种着瓜蒌,山上种着油茶,村民们正忙碌着干活。产业基地负责人曾庆波说:“瓜蒌全身都是‘宝’,叶、藤是药材,瓜籽能食用。”他说,村集体种植瓜蒌140亩,从栽种到管护、采收,可带动村民就近务工近30人。

联农带农,发展集体经济,漫云村“两委”按照建好一个新村、打造一个古村、带动旅游发展的五年规划,以支部谋划、党员领办、群众参与为思路,争取党委、政府和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的资金支持,种植、养殖、旅游等“五大板块”农旅融合产业,各领风骚。

“村集体的经济产业项目年增收50多万元,带动了70多个村民务工,一些村民依托漫云‘古村落’、甘溪‘老街’等旅游资源,兴办7家农家乐和休闲民居,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周清河说。

发挥政策、资金“催化”效应,漫云村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如今,传统产业“打底”,特色产业“发力”“古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长江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