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大冶刺绣:指尖技艺飞上太空 锦绣人生独具匠心

2024-12-10 17:04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3033

大冶刺绣是鄂东南部分地区流传千年的传统民间技艺,绣工精巧细腻,图案工整娟秀。

大冶刺绣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用最传统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不忘初心的情怀和坚韧的工匠精神。这片土地,也因为一群绣娘的坚守,通过一针一线,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刘小红刺绣艺术馆,大冶刺绣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小红正展示她的拿手绝活——云丝纸刺绣。云丝纸纤维凌乱、稀疏不均,绣线难以固定,刘小红有一套独特技法。她说:“用牵线搭桥的手法,线上生线,一定要注意手法的力度和松紧度。”

从12岁起,刘小红跟着祖母学习刺绣手艺,至今已有40多年。传统的大冶刺绣多用于日常服饰,口口相传,手手相教,自给自足。20多年前的一次北京之行,刘小红看到一面刺绣屏风竟然卖出35万元的高价,这让她开始重新审视刺绣这门手艺。回乡后,刘小红除了钻研技艺,更注重市场推广。

刘小红说:“把绣出来的作品拿到黄石去摆地摊,当时的一幅作品就卖几百元钱,有一个四条屏是800元钱,给我很大的一个鼓舞。”

市场的反馈让刘小红信心倍增,她在前辈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先后发明了双面打籽绣、双面盘金绣等四种全新的刺绣针法。她的刺绣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刺绣项目专业技能竞赛上屡屡获奖,她创立的“刘小红刺绣”品牌受邀出访十多个国家。2016年,刘小红的作品《星云之梦》被征集随着神舟十一号飞上了太空。

2018年,刘小红的作品《桂榜山前漫树香》登上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咸宁舰”,让大冶刺绣遨游于碧海之上。这幅作品取材于著名的湖北咸宁籍画家董继宁同名画作,主要反映了咸宁的山水和桂花,使用了掺针、直平针、人字针、乱针、接针、松针等多种技法,桂花则用的是特殊针法——打籽绣,整幅作品恢宏大气,山峰硬朗多变,形象逼真,是画作基础上的再创作。

“我觉得作为艺术品的大冶刺绣,应该更贴近和符合时代生活。”刘小红坚定地说,只有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审美,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刘小红的影响下,儿子彭涛和女儿彭肖肖也相继加入非遗传承,并创办了“小红绣”品牌。

在小红绣工作室内,6位绣娘正在共同绣制一幅《千里江山图》。这件作品全长15米,以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为原型。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仅在这个两节指关节大小的山头部分,就暗藏“千针万线”。

大冶刺绣黄石市级传承人彭肖肖介绍:“一座小山脉上面,应该用到了6到7种颜色来实现渐变,你看起来它是一整个平面,但是实际上我们是用了‘千针万线’这种小短针,来给它衔接成一个面,绣这么一小片的话,要一到两个小时。”

平针绣、打籽绣、盘金绣、钉线绣……整幅《千里江山图》运用的绣法不少于三十种,几乎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绣法各异。这样的精工巧作,也被运用在作品《星云之梦》中。这件作品曾“飞”上太空,出现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深邃的蓝色系背景代表浩瀚的太空,寓意着航天探索永无止境。

彭肖肖说:“双面打籽绣,是创新针法,也就是背面和正面绣出来是一模一样的,包括我们的竹编绣,还有双面异色异形刺绣,一次绣下去,背面绣出来的是另外一种图案,是我们特有的针法。”

非遗的传承,既要有极致的手上功夫,也需要适应市场,追求更高的价值。从师傅刘小红手里接过这门传统技艺,彭肖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刺绣文化广泛传播?她开始想到,大冶刺绣原本是待嫁姑娘们绣给自己的百子被、云肩、秀禾服,是一件件满含祝福与期愿的新婚礼物。或许,让年轻人自己DIY婚书、红盖头、婚庆用品,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些老物件,它不仅仅是一个刺绣物品摆在那里,它是一群人的回忆,有一个情感承托,我做刺绣DIY材料包,开了网店,有了自媒体账号,至少10万个家庭绣过我们的材料包。”彭肖肖说道。

言传身教焕发新活力

为了让大冶刺绣技艺成为更多人谋生的技能,大冶市委、市政府支持刘小红打造“大冶小红绣娘”劳务品牌,成立手工技能培训学校,以订单式教学模式开班授课,累计培训学员1万多人。“大冶小红绣娘”在2022年入选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库。

湖北省小红绣文化有限公司打样师张林茂说:“我从2020年开始正式向刘老师学习刺绣,主要负责‘小红绣’样品的刺绣和成品的制作,加起来的话一个月有4000多元收入。”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刺绣课程,那枚从历代绣娘手中接过的“绣花针”,正在更多人手中熠熠生辉。

“在我这里学习都是免费的,就是为了能让想学的人没有经济负担,安心学习下去。”刘小红说,对于任何一个学生,她都是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非遗传承带徒,第一个就是要考虑她的出路,她能够养家糊口,那你才真正做到了传承,我们的徒弟就有30多个,带动妇女就业也有上万人。”

刘小红刺绣艺术馆工作室成员焦梦说:“像这种传统文化,我更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够把它传承下去,也能够链接到我们的下一代。”

眼下,大冶市依托“大冶小红绣娘”劳务品牌,共培育相关市场主体40多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创造价值超1000万元,2000多名妇女通过刺绣实现了就业创业。

大冶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公共就业服务股股长乐江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大冶小红绣娘’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职业标准的编制,完善职业技能认定体系,持续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技能带头人,不断扩大劳务品牌影响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枚从历代绣娘手中传递下来的“绣花针”,正穿越时空,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今,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这枚“绣花针”正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审美,更加多元化地呈现出自身的魅力,将大冶的柔情隽永地保留下来。

(来源:云上大冶 记者 石程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