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汉江看十堰 | 换一种思路养鱼

2024-12-06 18:04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2190

2014年7月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十堰开始清理库汊网箱养殖

至2017年底

全市18万只网箱全部上岸拆解

网箱养殖业在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成为历史

在短暂阵痛之后

昔日渔民开始尝试“换一种思路养鱼”

从养鱼1.0版到4.0版的变革历程

若将水库网箱养鱼视为1.0版本的养殖模式,现年56岁的许文化已开启4.0版本的陆基桶式高密度养鱼模式。过去20多年里,他还经历了2.0版本的陆地水塘养鱼和3.0版本的陆上集装箱养鱼等模式。

许文化是丹江口市均县镇人,年轻时随父辈在汉江驾船捕鱼,后来承包水域在丹江口水库库汊里进行网箱养鱼。2016年,接到网箱清理通知后,他成为当地首批“洗脚上岸”的养殖户。

“响应国家政策义不容辞,但告别网箱养殖后自己能做什么呢?”许文化反复思量后,决定创新方式养鱼。于是,他在距离丹江口水库库岸线约15公里的均县镇寨河村1组采用新模式养鱼,为如今的丹江口市奔富生态农业合作社奠定坚实基础。

“先是利用附近优质水资源挖池塘养殖,之后又开始使用集装箱养殖,不过这两种模式持续时间都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许文化决定再寻找新的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鱼模式比以往的网箱养殖更高产。

如今,他采用的陆基桶式高密度养殖(即工厂化养殖)模式已取得了成效。18个直径6米、42个直径8米的大型养殖桶稳稳放置在十几米高的车间内。银鳕鱼、鲈鱼、翘嘴鲌、草鱼、武昌鱼等十几个品种的鱼分别在这些养殖桶中养殖。一个直径6米的养殖桶一次可养殖成品鱼2000公斤,而一个直径8米的养殖桶一次能养殖成品鱼4000公斤。

许文化的妻子洪胜惠曾是均县镇一家农家乐的厨师。近年来,随着丈夫养殖规模扩大,她通过自学成为合作社的“技术骨干”。车间内几十个大桶的水质检测、鱼类疾病防控等技术工作,都由她负责。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每个养殖桶都配备了水质处理设备。

“这个设备对每个养殖桶内鱼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进行过滤,经过过滤和紫外线杀菌,使每个桶内的水达到循环使用标准,从而达到节水目的。”洪胜惠介绍。他们还在养殖桶内新增水质监测仪,仪器所反映的水体氨氮值、亚硝酸盐值、溶氧值等数据,都能在智慧水产大数据平台上呈现。

在养殖过程中,洪胜惠通过数据“上云”便于掌握科学的养殖方式,仅用手机就能查看桶内鱼的生长状况并随时进行管理,操控撒料装置,实现无死角饲料投放,进行智能化定时定量投喂。

帮鱼“瘦身”的反向养殖模式

把一条瘦小的鱼养得又大又肥然后出售,这是大多数人认知中的养鱼模式。然而,在湖北农发(丹江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内,养殖工人每天的工作却是帮助鱼儿“瘦身”。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养鱼方法所产出的“瘦身鱼”,在市场上深受欢迎。

湖北农发(丹江口)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位于丹江口市石鼓镇九龙桥村,这家于2024年7月成立的公司从一开始就决定“不走寻常路”。公司专注于生态有机鱼的养殖、销售、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依托现代工业在石鼓镇建成一个年产1500万公斤的陆基有机鱼生态养殖基地,发展集工业化、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低碳高效养殖生产新模式。

丹江口市石鼓镇的“瘦身鱼”在市场上受青睐。

“你看,增氧机启动后水流开始转动,促使鱼在池子里不停游动,最终实现‘燃脂瘦身’的效果。”在九龙桥村一片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弃耕土地上,整齐摆放着306个直径5—8米不等的圆柱形陆基镀锌钢板塑膜循环养殖池,每个池子都装有温度、氧气监测设备,现场负责人沈红柱介绍,目前基地所有养殖池里养的都是花鲢,每池约300条,总重大多在1000公斤以上。每条约3.5公斤的花鲢经过“瘦身”后,将销往北京的商超和农贸市场。

沈红柱介绍,养殖池内的水源来自数百米外的九龙湖水库,优质水源通过渠道自流到九龙桥村,工人再将水引入养殖池。从外地买来的成鱼放入养殖池后,依靠水中生态微生物喂养约45天,可消除多余脂肪,自然“瘦身”30%左右。这样一来,鱼的肉质变得紧实、爽滑、无泥腥味。这里产出的“瘦身鱼”在北京市场很受欢迎。“我们有300多家固定客户呢,不愁卖!”沈红柱笑着说。

反其道而行的“瘦身鱼”养殖基地已成规模。

目前,养殖基地一期项目已全面投产。根据规划,基地年产生态“瘦身鱼”超过250万公斤。此外,在养殖基地旁边,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的水产品深加工车间正在建设。建成后,这个设有质量检测中心、分割修整、分级筛选、自动化包装、急冻储藏等符合欧盟标准的现代化水产品生产车间,将制作剁椒鱼头、鱼片、鱼糕、鱼丸等深加工食品。

保水护水与兴渔富民的探索之路

近年来,工厂化新型养鱼模式焕发生机,让掌握养鱼技术的老渔民成为新渔民。

“以前只能在丹江口水库内养殖,所以十堰的渔业养殖主要集中在丹江口市境内,现在深山沟里也能养鱼。”郧西县羊尾镇花栗庵村党支部书记钱立银说。在花栗庵村2组,由郧西县上津镇人徐峰投资200多万元建成的花栗庵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至今已成功运营3年多。

郧西县羊尾镇境内的冷水鱼供不应求。

花栗庵冷水鱼养殖合作社的养殖基地位于羊尾镇虎豹峡下游,整个基地由一个个大型露天水泥池组成,池内养的全是冷水鲟鱼。

“目前基地养殖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存蓄大小鲟鱼约15万尾,年平均出售成品鲟鱼150吨。”徐峰介绍,冷水鲟鱼主要销往郑州、北京、西安以及新疆、贵州等地,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成品鱼的供应没问题!”站在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一个幽深的山谷里,丹江口市镇川水产良种合作社负责人何斌指着眼前一排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巨型圈养大桶,底气十足。

何斌的底气,不仅源于他丰富的养鱼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背后有一支强大的水产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包括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及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这条原本人迹罕至的山沟里,18个总容积达12000立方米的“水泥大桶”依山而建,呈弧形排开,几万尾翘嘴鲌鱼苗已投放其中。这种“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模式,曾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重大引领性技术名单。

在丹江口市蒿坪镇寺沟村1组程家沟水库大坝外的空地上,14个直径超过20米、深度3米多的大水池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面面巨大的镜子。这个注册资金500万元人民币的渔业养殖基地,隶属于一家集丹江口翘嘴鲌和鲈鱼循环养殖、绿色生态农产品开发与销售及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合作社。在郧阳区梅铺镇,总投资高达30亿元的汉江鲟鱼谷产业园已于2022年底投产。

近年来,十堰瞄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以水养鱼,以渔净水,成功探索出山区保水护水和兴渔富民的协同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生态流道等养殖模式。

据统计,目前全市设施渔业养殖规模已达204万立方米,2万多名从业者在一系列全新的渔业养殖模式中实现增收致富。

(来源:云上十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