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在湖北有一座城市,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守井人”。它就是南水北调水源地——十堰。
成为南水北调志愿者是一种什么体验?为什么总书记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今天,湖北广播电视台《水下的故乡》摄制组就带您前往丹江口水库,体验“守井人”的一天。
做“守井人”是种什么体验?
在丹江口,遇上张绪春(后称老张),是特别的缘分。《水下的故乡》摄制组想进入丹江口水库深处,寻找移民淹没在水下的故乡,只有两种船能用——库区巡逻船和清漂船,老张开的就是清漂船。
(《水下的故乡》拍摄现场)
守井人是能吃苦的
老张今年55岁,平时是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清漂员。
“一般从天亮开始干活,夏天是5点-10点,赶在天热起来前干完清漂任务,冬天会晚一些7点开始。”清漂时,他会把船开到作业处停好,网兜往水里一插一抬,干净利落地打捞漂浮物。
(左一 老张)
“汛期的时候,上游冲来的货(漂浮物)很多,会一口气干十几个小时。”老张说,每年汛期,清漂员除了每一个半小时上岸上个厕所、喝点茶,中午吃点方便面,其他时间都在清漂,中午是不回家的。
可别小看汛期。7月天热的时候,船板能达到50多摄氏度,摄制组登船几分钟就汗湿了大半,但老张能这样干满一整天。
(船舱唯一的“空调”是一扇窗)
守井人是要牺牲的
“我从小就是水边长大的,这辈子就干过两个工作。以前是渔民,现在是清漂员。”老张回忆,当年村里禁渔上岸,他是带头交船的,还做通了其他人的工作。“我很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交完船心里也空落落的,但大是大非我是清楚的,守井是要牺牲的,要舍弃一些自己的利益。”
(老张在做护岸工作)
现在关门岩村只留了一条船,就是清漂船。“是不能靠这个活的,我下班还是做农活,搞了个橘园,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老张介绍,做清漂员最开始只有650元/月的收入,现在慢慢涨到了1000元/月。这期清漂员三年期满后,他打算把名额让给村里更困难的人。“有些人还不会开船,我可以帮他们开船。”
守井人有护水的习惯
等剧组拍摄时,老张就蹲在船头一边抽烟,一边和我们聊天,抽完还会掏出一个装烟头的小瓶子,收好烟头。
(装烟头的水瓶)
被问起这个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他还有点不好意思。“我们平时开船一般也不抽烟,掉水里会污染水的,这个肯定要收起来。”这次是等太久了,他没忍住。他还提醒我们,船舱里有垃圾桶,如果要去洗手,要早些说,因为岸边没有厕所,要走好些路。
“这都是为了护水,都习惯了,毕竟那话都说了,要像眼睛容不下沙子一样容不下垃圾和污水。”守水护水已经成了老张生活的一部分。
守井人是能干的
一个钩子、一个耙子、一张捞网、一条船,就是老张的全部行头了。剩下的本事,都在他的脑子里——熟悉库区的沟沟壑壑、熟悉水、熟悉船。
“一百多斤的大树,3分钟之内,我就能捞起来,两个人用钩子固定住,我在中间一耙子就上来了。”说起清漂,老张信手拈来。
(老张提供的清漂照片)
为了防止漂浮物污染水源,在丹江口每个村都有清漂群,情报指哪里,清漂员就去哪里。
“现在岸上的白色垃圾基本没有了,沿线村子都在自发清理,就是有些钓鱼的人不够自觉,再就是上游汛期来的垃圾多。”老张说,辛苦还是辛苦的,但是水干净了,那就很值得。
守井人都是志愿者
去年,丹江口市成立了清漂、护岸、红领巾、巾帼等各类“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336个,老张和所有清漂员也一起加入其中,成了南水北调志愿者。
“我们除了清漂,还会做一些护岸的工作,比如到机关、校园、社区、农村、企业宣讲,倡导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守水、护水、节水。”老张说。
(老张在做护岸工作)
守好北方“大水井”,人人都是“守井人”,这一共识在十堰已深入人心。63岁的老渔民蒋德新主动上交跟了自己半辈子的9艘渔船,发起成立了护水志愿服务队常年清漂巡库;76岁的退伍军人王忠启,用46年时间义务植树13万株,让水库周边百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如今,十堰市320万干部群众主动肩负起保护水源的政治责任,250个社会志愿服务团体一年带动广大群众开展垃圾捡拾、水面漂浮物清理等各类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3.2万场次。注册志愿者人数、活动数、信用时数位居湖北省各市州第一。
在他们的带动下,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水护水的活动中来。
为什么护水需要人人尽责?
值得一提的是,守护南水北调,并不只是志愿者的事,更是你和我每个人的事。今年8月,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他在信里说——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2024年丹江口水库航拍照片)
为什么护水需要人人尽责?
因为这口大井是真的大
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的工作人员袁慧,向我们展示了一笔账——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造湖泊,库区水面1022.75平方公里,总库容可达290.5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人有近20吨水存放于此,就算只按京津冀豫四省市1.08亿人来算,每位丹江口人也要担负着守护近300人水源的任务。
再加上沿线一千多公里的调水,无数的配套工程。呵护南水北调,本身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因为伟大工程来之不易
南水北调工程,从论证到通水,经历了种种艰辛——
论证了整整50年,吵得非常激烈,一年也没闲着;
攻克了众多世界级工程难题,光处理的土石方就是三峡的十倍;
为了保护水质,沿线关停了无数工厂;
34万人移民、40万工程建设者奋战……
伟大工程,来之不易,所以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
(2024年丹江口大坝航拍照片)
原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曾经给呵护南水北调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让南水北调永续利用下去。
“维护南水北调的形象,并不是要大家都唱赞歌,说好话,我们要如实评价南水北调工程,同时也要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下游的影响评估,使南水北调工程能永续利用下去。”鄂竟平说。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护水中来
在湖北丹江口,40万“小水滴”汇聚成守水护水的汪洋大海,践行着“守井人”的铮铮誓言。
在河南淅川,2400多名护水队员和3300多名护林员,以山为伴、与水共舞,种下片片绿林,守好汩汩清流。
在河北白洋淀,“鸟叔”韩战桥4年时间救助了100多只鸟,带动了一大批人行动起来,呵护白洋淀水环境。
在北京妫水河边,“环保奶奶”贺玉凤每天弯腰几十次,28年时间回收了超过40万个空瓶,用心用情守护一江碧水。
(“鸟叔”韩战桥)
(“环保奶奶”贺玉凤)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数据显示,通水十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监测指标中有107项为Ⅰ类,达到“直饮”标准,累计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超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康耀方
编辑:苏逸冰 刘蕊俊
摄影:袁汝成 俞易
美编:石璐茜 王子煊 邱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