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试点观察① | 湖北:技术重构正悄然展开

2024-11-12 10:5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348

今年以来,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在国家层面有了新动作,国家疾控局在全国多地部署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以下简称“国家前置软件”)应用试点,实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与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数据的有效对接,推动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式从“被动监测”转向“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

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湖北省自今年3月开始推进各项工作,经过半年的实战磨合,试点工作平稳推进,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与国家前置软件的对接,实现了传染病相关数据自动化采集、传染病报告卡自动生成与审核、待确诊患者报告提醒、传染病高风险患者提示等功能。

期望实现三大核心目标

“这是一个基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具有智能化主动监测预警能力的传染病监测预警软件,在疾控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设计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国家前置软件,中国疾控中心卫生信息首席专家马家奇这样评价。

据介绍,国家前置软件部署在医疗机构后,可主动从患者电子病历中提取并分析各类与传染病相关的数据,包括就诊记录、检查检验结果、疾病诊断、用药信息等,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时评估患者风险,及时发现疫情的异常变化和传播趋势,实现动态感知的主动监测与预警上报。

“第一,针对明确诊断的传染病监测信息,实现自动后结构化提取与上报。第二,针对病原检测结果阳性病例,主动提醒医疗机构进行确诊。第三,对主动感知的异常病例进行实时提醒排查。”马家奇表示,通过推动国家前置软件的应用,期望实现以上三大核心目标。

湖北省选择在黄石市以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等推进相关试点工作,明确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医疗机构等的管理职责,加强医疗机构“数据链路”的升级改造,确保按规定时间节点完成各阶段试点任务。

“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实验室(检验)信息系统、放射科信息系统等系统的软件接口开发与改造,涉及复杂的技术细节和协调工作,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接口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准确传输。”武汉市第九医院党委委员、党办副主任黄振明介绍,目前,通过国家前置软件的智能分析功能,医院已实现对传染病数据的实时采集、上报和监测。

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集成和交互,是推动国家前置软件顺利运行的关键。在实践中,黄石市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对全市参与试点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国家前置软件部署信息要素摸底调查,摸清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评估信息化建设能力,评估建设方数据治理、数据转码的实现能力。

在摸底调查与评估基础上,黄石市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严格清单管理,加强培训督导,加快推进试点工作。黄石市中心医院及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于今年5月开始试用国家前置软件,目前,其余19家参与试点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完成了院内系统改造和国家前置软件安装,正积极开展数据转标和系统联调。

促进临床公卫协同作战

在马家奇看来,国家前置软件试点,不是简单地“把软件部署下去、把数据采集上来”,而是以国家前置软件为纽带,实现传染病监测预警的“医防协同”,让临床医生与公共卫生医生协同作战。

目前,湖北省试点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采取国家前置软件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并行的模式,通过二者对比,边试点、边完善。马家奇强调,国家前置软件并非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推倒重来”,而是对该系统的一次重大技术重构,不断促进我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与完善。

“国家前置软件具备的实时性、智能化、多点触发、可视化展示、闭环管理等特点,能提升监测效率、促进信息共享与协作,也能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结合医院试点实践,黄振明认为,国家前置软件不仅能实时获取和传输数据,使相关部门能够迅速掌握疫情动态,及时作出应对;还能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处理监测数据,快速识别潜在风险。同时,国家前置软件的可视化展示功能,可以将复杂的监测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形、界面,有助于决策者快速、准确把握疫情的风险和态势,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国家前置软件的应用,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预警发布、及时处置的闭环管理。”黄振明说。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人员对于国家前置软件在提升传染病报告卡的上报效率、上报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感受更为直观。“国家前置软件设置的‘待确诊’标签功能、上报方式的改变,都是十分突出的亮点。”该院医务部主任万亮说。

传染病病例的确诊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检查检验结果进行判断。然而,病原检测结果延迟、缺乏风险识别辅助等因素,有时使得临床医生无法及时、准确作出诊断,导致传染病患者的迟报、漏报。“针对‘待确诊’病例,国家前置软件实现了阳性结果自动抓取、与患者信息匹配,通过软件提醒临床医生对检出的病原学阳性病例作进一步诊断,并及时上报。”万亮说。

国家前置软件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因人工上报带来的监测报告时效性及监测数据准确性下降等问题。万亮介绍,只要临床医生下达传染病诊断,国家前置软件就可直接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抓取相关信息,经公共卫生医生审核后,自动上报;而且国家前置软件可以根据抓取的数据生成统计图和趋势图,将公共卫生医生从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精力用于提升上报质量和疫情监测。

黄石市的试点应用数据表明,国家前置软件有力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能力的提升。“我现在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国家前置软件,确保能及时准确上报当天诊疗中确诊的传染病患者。”黄石市西塞山区八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位全科医生表示,“国家前置软件实时抓取推送传染病检测阳性结果,便于基层医生及时诊断、报告传染病,解决了基层医生手工填卡报告效率低的短板,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对该市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前置软件试用前后数据比对发现,漏报率由试用前的10.53%降为0。

推动监测预警模式变革

部署应用国家前置软件是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传染病监测预警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环。国家疾控局在《加快建设完善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施方案》中提出明确目标要求,将“全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集成部署应用国家前置软件”作为首要项目绩效考核指标,计划通过两年的时间,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国家前置软件部署应用的全覆盖。

黄振明介绍,武汉市第九医院着眼“全院一盘棋”,引导各科室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进国家前置软件应用。公共卫生科作为主力军,主要承担数据采集、风险排查、结果监测、精确预警的职能。其他科室则为公共卫生科提供有力的辅助,比如,病案室、药剂科、检验科分别对国家前置软件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完善;财务科做好软硬件采购成本控制,以及相关培训和后期维护费用的预算;信息科负责软硬件的配置安装;医务科负责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对试点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各个科室的问题。

“国家前置软件应用的终点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未来,医疗机构还需加强解读、宣传、培训、督导,促进医务人员熟练使用软件,确保软件的正常运行。”黄振明说。

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部门从业务、技术和实施等方面给予支持,更是国家前置软件应用顺利铺开的关键。相关专家表示,卫生健康部门应系统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医疗机构按照国家前置软件相关要求,做好院内系统的改造与对接;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针对国家前置软件所需软硬件环境的采购和部署,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疾控部门重点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国家前置软件的功能持续优化,从国家层面出台国家前置软件的应用规范或操作手册,定期对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确保软件功能的稳定和可靠,对软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传播趋势,建立预警机制。

相关专家认为,以部署国家前置软件为抓手,医疗机构一方面可强化自身履行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的公共卫生职责,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信息化建设、数据质控管理等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式的变革。

(来源:国家疾控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