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太空水稻”迎丰收 我国瞄准空间粮食安全保障将展开深入研究

2024-11-04 09:37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707

央视网消息:神舟十八号乘组即将返回,又有一批新的太空实验样品返回地球。太空科学实验究竟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期待呢?我们下面就来关注中国空间站太空水稻的最新科研进展。2022年在神舟十四号乘组任务期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获得了成熟的太空水稻种子。近日,这批太空水稻的种子已经在大田里试种,迎来丰收。

在位于上海松江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作物育种与栽培基地,记者看到播种的太空水稻在生长100多天后,稻穗基本全部变黄成熟,即将收获第三代太空水稻。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称:“开始就是6粒种子随问天舱上天以后,收到了59粒种子,回来以后这59粒种子因为比较珍贵,我们就从中拿了部分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繁殖,人工气候室繁殖之后,获得的种子就比较多,大概有将近1万粒种子,然后我们在其中再拿出了一部分,到大田里面进行繁殖,这就是大田里面收到的稻穗。”

专家介绍,空间站获得的59粒水稻种子是第一代,人工气候室繁殖获得的近1万粒是第二代,农场大田里即将丰收获得的是第三代。通过对三代太空水稻种子进行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郑慧琼称:“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首先我们在天上收获到了有活力的种子,通过人工气候室实验证明这个有活力的种子可以长出后代,证明太空收到的种子还仍然有繁殖能力。在大田里继续稳定进行繁殖,证明在太空环境当中通过水稻来生产粮食是可行的途径。”

据介绍,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对太空水稻大田生长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太空水稻”和普通水稻有哪些不同?

目前太空水稻已经有了三代,科研人员对它们和地面种植的水稻进行比对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太空水稻有些什么特点?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水稻种子胚胎发育正常,能够发育成有活力的后代,并且,太空水稻第二代植株分蘖数显著多于地面对照。该项实验证明太空中可以长出有活力的水稻种子。

郑慧琼称:“我们在地面也有同样的盒子,可以看到天上和地面长得有挺大的不一样,在株型上,叶子那个夹角在天上就变得特别大,不像地面植物长得比较紧凑。叶子夹角比较大,对于高密度种植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叶子夹角大,叶子互相之间遮挡,不能很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对它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科研人员对这一现象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找到了一些关键的基因,后续可以通过分子途径对空间植物进行改造,使它夹角变得跟地面一样大,也可以进行很高密度的种植。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发现在天上种植的太空水稻形态也发生了改变。

郑慧琼称:“这也是天上照相机下载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个稻壳不能关闭,大部分都不能关闭。在地面的种子一旦授粉以后,马上就关闭了,而天上的种子到成熟了以后都不能关闭,主要是这个稻壳外稃跟内稃,这个外稃的尺寸变得细长了,所以它就不能关闭了。当中有什么分子生物学的机制,这个我们也在研究。”

科研人员发现,在空间环境种的水稻营养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太空水稻可能吃起来更甜。

郑慧琼称:“回来以后,我们把这个稻米中间断开,断开之后进行扫描看淀粉的形状,这个里面糖的含量也不一样,天上回来的那些种子,葡萄糖、果糖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地面一般的种子。我们算了一下,基本上都高5—6倍。另外,淀粉的含量是差不多的,但是淀粉的组成不一样,还有蛋白质含量也比地面要多一些。天上的水稻因为葡萄糖跟果糖含量都显著高于地面水稻,如果天上的种子煮成饭,吃起来应该很甜。”

瞄准空间粮食安全保障 将展开深入研究

2022年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为期120天的水稻实验,是国际上首次在轨完成的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在此之前,国际上在空间站只完成了拟南芥、油菜、豌豆和小麦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水稻作为养活了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粮食作物,又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带来了怎样的意义。

郑慧琼称:“太空种植水稻跟地面来比,难度上面大了很多。首先太空当中是一个真空环境,所以在太空当中种水稻一定是一个人造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来种水稻,光、气、水都是要人工来保障的。尤其是光,因为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对太阳光的要求比较高。在太空中种水稻,人工的光源不可能像太阳光那样,所以空间实验水稻品种还要经过一定的筛选或对水稻进行一些改造,使它能够适应人工光照。”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实现在太空种水稻,并且实验证明这些水稻的种子在回到地面也具有繁殖能力。未来,科研团队将围绕空间粮食安全保障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

来源:央视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