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为什么频出网球巨星

2024-09-20 10:08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2618

8月26日,随着美国网球公开赛挥拍,湖北金花郑钦文再次踏上赛场,纽约的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里,“加油”声不绝于耳。

在此前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郑钦文夺得网球女单金牌,成为亚洲首个奥运网球女单冠军。2011年,也是在这里,李娜拿下法网冠军,成为首个获得大满贯冠军的中国球员。

从李娜到郑钦文,中国网球“一姐”在湖北接力。湖北还曾培养出奥运冠军李婷及国内顶尖高手潘兵、朱本强等网球名将。网球巨星为何频频从湖北走出?

汉口是“球场上的芭蕾”传入中国门户

在武汉江汉关博物馆的馆藏里,有一张意义非凡的照片:1933年,汉口市政府体育会主办全市首次男、女网球比赛,徐树敏夺得当年女子网球冠军。

这幅照片深刻映照了湖北网球文化的悠久与深邃。

回溯至19世纪末,汉口,这座繁荣的国际商贸港口,不仅是东西方商贾与旅人的汇聚之地,更是网球这一“球场上的芭蕾”传入中国的门户。网球场在城市各个角落悄然兴起。教会学校中,网球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推动了这项运动在知识阶层及青年学生中的普及,激发了人们对网球的热爱与追求。

1924年起,网球被纳入华中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开放女性参赛。女性网球选手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赛事的观赏性,更彰显了性别平等与体育精神的广泛传播,为湖北网球文化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网球在湖北继续迅猛发展。

1959年首届全运会上,自学成才的严大翠代表湖北网球队参赛,随后她入选中南区队,后又入选国家队。1960年湖北成立网球队,以“练不死、打不垮、累不倒”著称的“铁姑娘”严大翠,在全国和亚洲赛场屡建战功后退役任教,成为湖北网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起点。

放手又扶持 网球职业化的“湖北模式”

网球,一项职业化程度极高的体育运动。

职业化让运动员获得更高层次的运动技能,也推动各种运动规则的完善,为运动项目的观赏性、竞技性提供保障。

然而,在众多高度职业化的体育项目中,欧美运动员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成功不仅源于深厚的体育文化根基,更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完善的竞赛选拔体系。

1960年湖北省网球队建队以来,余丽桥、潘兵、马克勤、朱本强、李娜、李婷、郑钦文等一批名将,为湖北网球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也让无数网球小将在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眼下,在十堰,无数个如郑钦文一般的孩子在网球场上挥汗如雨;在武汉,免费的网球技能培训被纳入青少年体育夏令营项目,已有近13000名青少年受益;在京山,10万市民常年从事网球活动,286片网球场遍布城区,在这片网球热土上,挖掘和培养苗子的触角已伸展到了幼儿园,全国各地的网球少年慕名而来。

如何在他们中发掘下一个李娜、郑钦文?“‘湖北模式’是我们的制胜法宝。”湖北省网球中心主任黄艳红说。

据介绍,经过基层赛事的选拔后,网球小将中的佼佼者会被选入省队。不过,省队并不坚持统一集中训练,而是允许队员以高校、俱乐部和社会团体的身份为湖北效力。

“学会放手!必须尊重职业化运动的规律,支持更好的师资力量发挥出培养顶级运动员的作用。”黄艳红说。

在放手让运动员自由翱翔的同时,湖北亦不失时机地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对于那些正奋力迈向国际舞台的网球新星,湖北不仅提供赛事补贴和成绩奖金等直接支持,还设立了丰厚的奖学金与助学金体系,全方位保障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这种既放手又扶持的策略,正是“湖北模式”培养顶尖网球人才的精髓所在。

信念代代相传 激励湖北网球“后来者”

网球比赛作为一项观赏性极强的体育项目,虽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但耐力、力量、速度是主宰比赛的关键因素。

严大翠,这位被誉为“铁姑娘”的传奇人物以意志坚韧著称,即便双脚布满血泡,也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前中国女网主帅王良佐对李娜的评价更是赞不绝口,称其击球迅猛有力,底线技术已达国际顶尖行列;而2024美网官方数据则鲜明地展示了郑钦文的卓越,她以惊人的54记ACE球(指发球直接得分)领跑女单ACE球排行榜,彰显了其发球的不凡威力……被誉为“九头鸟”的湖北健将,在网球场上不断刷新着灵敏、力量与速度的极限,展现出一种令人钦佩的坚韧与不屈。

这种韧劲从何而来?湖北省体育局崇仁中心少儿体校网球教练罗敬然认为,这是艰苦的条件磨砺出来的,“以前,省网球队就在崇仁路这块场地上训练。那时条件艰苦,只能在沙地上练球,脚板上磨出水泡是家常便饭。”

黄艳红则认为,积极应战、主动出击的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湖北网球人的灵魂之中。“面对更高层次的赛事挑战,湖北网球人始终秉持着不断突破、勇于进取的信念,这是代代相传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正是这种坚韧与进取精神,让湖北网球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

来源 湖北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