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天,致敬最闪耀的星!

2024-05-30 15:55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4759 刘蕊俊

今天(530日)

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主题为

弘扬科学家精神

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在中国科技历史的长河中

有一批与湖北有不解之缘的国士

他们如高山仰止

在各自的科研领域挑起大梁

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赵梓森(1932年2月4日—2022年12月15日),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1979年,东湖之畔,南望山下,时年47岁的赵梓森在武汉邮科院一个简陋的清洗间里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2018年12月,“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评选名单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高票当选。颁奖词写道:中国光纤之父,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一生坚守科技报国初心,他让这片土地得以成为“中国光谷”。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湖北宜昌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试验,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开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实施,中国工程院的组建发展,以及一系列至今仍处于秘密状态的重大科研成果,都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王明健(1933年6月—2020年7月7日),湖北襄阳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专家、“炼铀功臣”、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高级工程师。

王明健在担任北京第五研究所任萃取组组长期间,发明了“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机化合物对阴离子萃取剂协同效应等。为提取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所需要的重要原料——重铀酸铵,王明健隐姓埋名,期间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终于试验出简法炼铀法,填补了中国国内技术空白并在全国推广。








鄂栋臣(1939年7月15日—2019年2月21日),生前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理事长。

鄂栋臣先后参加了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立下二等功。他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的测绘者,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的命名者,并主持命名了350多条中国南极地名。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祖籍湖北,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

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在美留学时,她提出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她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了祖国发展隐姓埋名30年。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王承书用“我愿意”肩负起了国家的重托。







隐姓埋名的“无悔”

铸造重器的“无畏”

战略决策的“无惑”

科学精神的“无瑕”

人生境界的“无我”

……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进军的新征程上

广大科技工作者正传承

老一辈科学家

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

擎“科学家精神”之炬

书青春中国时代华章

向你们,致敬!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林如峰

文案:刘蕊俊

美编:邱方蕾 王思思 石璐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