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成势见效——访省人大代表、黄石市市长吴之凌

2024-02-01 15:0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24333

武阳高速建成通车,武黄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机场高速二期全线开工。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通道、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大泉路快速化改造今年都将建成通车,城区20分钟可达花湖机场、县城1小时到武汉。随着武汉都市圈加快建设,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黄石和武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新的一年,黄石将如何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武汉都市圈建设?1月31日,省人大代表、黄石市市长吴之凌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表示,将在“五个统筹”上下功夫,全力将黄石打造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长江日报:刚刚过去的2023年,黄石全市掀起了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干事创业热潮,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

吴之凌: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建成节点、提升品质”和“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要求,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GDP增速全省第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建设成势见效。重点抓了“五个八”:

一是以塑造“八张工业新名片”为牵引,集中力量发展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省委“双集中”明确黄石重点发展的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临空服务制造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同志携手、和气生财”八张新名片。“同”,就是“华中铜谷”千亿级铜基新材料生产基地;“志”,就是高端装备制造;“携”,就是“中部鞋都”;“手”,就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名城”;“和”,就是黑色金属,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特钢基地;“气”,就是以长城汽车为龙头的“汽车新军”;“生”,就是全国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之都”;“财”,就是新材料和绿色建材之乡。通过工业品牌塑造,有力促进了产业质效提升。去年投产的弘盛铜业完成产值269亿元、成为全省最大工业增长点。成功突破了全球最细玻纤丝、最薄铜箔、最高效压缩机等一批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工业增加值增速、湖北制造业百强数量均居全省第2。目前,黄石在建的百亿级重大增长点11个,我们完全有信心到2026年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二是以“八大科创行动”为抓手,全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园区合作共建、科创项目攻坚、创新主体培育、技术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创新要素供给、创新生态优化等“八大行动”,深化与武汉产业创新良性互动。在产业协作上,积极参与楚象、华纺链等供应链平台合作,闻泰科技等一批“光芯屏端网”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增速全省第1。在创新协同上,以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为招引“桥头堡”,黄石科技城为“承接大后方”,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招才投智到招商引资“两园联动、两个闭环”科创飞地新模式。目前,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

三是以“八大畅通工程”为纽带,更加高效便捷到武汉、到花湖机场。武阳高速建成通车,武黄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机场高速二期全线开工。沿江大道上窑立交、桂林南路立交等一批工程竣工通车,城市快速路系统骨架基本形成。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通道、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大泉路快速化改造今年都将建成通车,城区20分钟可达花湖机场、县城1小时到武汉。

四是以新建成“新港八个万吨级泊位”为支撑,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港、黄石新港“双核心”正在形成。去年,新港新建成8个万吨级泊位、总数达到23个,已经形成亿吨吞吐能力,成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依托“江海直达、铁水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鄂东封关运营的首个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功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五是以增添“新八景”为依托,黄石已成为武汉都市圈的热门打卡地。我们把功能品质提升和文化保护传承结合起来,一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成了一批“网红打卡地”。

长江日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着力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三大都市圈发展能级。下一步黄石在武汉都市圈建设中将如何发力?

吴之凌: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是省委、省政府赋予黄石的历史使命。今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省两会部署要求,重点在“五个统筹”上下功夫:

一是统筹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围绕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降本增效,以闻泰科技、长城汽车、远大医药等头部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等供应链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围绕科技引领、集群强链,以新型工业化建设和产业链招商为抓手,集中力量打造“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统筹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突出老城有机更新,实施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加装电梯等举措,不断提升宜居水平。突出新区集聚发展,推动大冶湖新区与大冶城区城市规划同编、场馆设施共享、道路管网互通,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突出城镇化建设,以强县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引领,全力抓好阳新“双集中”试点。

三是统筹流域治理和绿色转型,着力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山水气土”综合治理,全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四是统筹推进重大试点和开放平台建设,着力增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动力。坚持先立后破、先行先试,高质量抓好“双集中”等改革试点工作。坚持“四港联动”、融圈入群,完善黄石新港多式联运体系,做强开放平台功能,实现年吞吐量超亿吨,全力打造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

五是统筹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着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聚焦学位、床位、车位、餐位、厕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教联体和医共体为抓手,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类短板,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同时,全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高水平安全支撑高质量发展。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高喜明 蔡早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