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社科人②】东湖评论:弘扬社科精神,激扬奋进力量

2023-11-24 10:1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5142

躬逢盛事,群英荟萃。两年一度的“最美社科人”评选活动再一次拉开帷幕,为我们绘出一幅熠熠生辉的社科群像。翻开名家的卷轴,我们有幸看见:勤奋治学育英才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立志创“大学问”、育“大英才”、为“大先生”;攻关科研、弘扬文化的长江大学田传茂教授,笔注荆楚、英译楚辞,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湖北声音;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将德育贯穿科研事业始终,创新理论、为国育才;镕经铸史、论文叙笔的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融通古今中外、兼和道器知行,提出文论关键词研究的中国方案;甘为人梯、扶困济危的武汉科技大学李莉教授将慈善之风从象牙塔吹进人世间;咨政建言、勇担使命的华中科技大学汪习根教授矢志为民谋发展,国际论剑才情满,“把学问做到联合国”;聚焦城乡、精研土地的华中农业大学张安录教授致力于新时代改革发展与土地保护研究,将对土地的热爱写进改革发展的沉思;扎根田野、建功考古的湖北大学孟华平研究员长年潜心荆楚考古研究,雨洗尘身犹不知倦,让千古文物“活起来”;耄耋求索、笔耕不辍的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荣开明老先生,笔带新风、墨染桑榆,将毕生奉献给文化理论研究;明德致知、春风化雨的武汉理工大学郭国祥教授黑发积霜耕党史,丹心满怀育英才,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欢迎的“信仰课”。

入选学者们虽然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但他们却用同样的品格为当代社科人写下鲜明的时代注脚,镌刻光辉的精神印记——他们有着忠诚爱国、济世为民的理想信念,潜心研究、求是创新的治学态度,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育人情怀,归止文明、化成天下的文化追求。对社科人而言,理想,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国有我,同心筑梦;治学,就要求真务实、自立自强,既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一淡泊,又有“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热忱担当;育人,就要言传身教、甘于奉献,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文化,就是担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使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世界感知中国,让文明交流互鉴。

师之大者,社科楷模。“最美社科人”活动的举办与荣誉的表彰,不仅是对社科界模范学者突出成绩和精神品格的极大褒奖,同时也是对全省社科工作者的一次鞭策激励,他们为我们树起先进典型的标杆,划下模范的时代标尺,向广大社科界发出学习先进、超越先进、成为先进的强烈号召。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如今的入选者们,固然已是国之栋梁、社会先锋、学界翘楚,但曾经的他们也曾如我们一样默默付出,努力奋斗。本届“最美社科人”评选表彰活动,必将推动形成立德树人的蔚然风尚,汇聚学术报国的时代潮流,焕新自主创新的科研风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寻找“最美”只是一瞬,但孕育“最美”却不在一时——培养优秀社科人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从建立培养体系,到设置学科专业;从人才队伍建设,到学术交流实践;从日常考核管理,到学术评价机制;优秀社科人才从青苗遍野到木秀成林,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多方配合、共同发力。当我们期待着社科学者“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是不是应当主动为他们搭起与群众“心连心”“面对面”的桥梁;当我们试图改变当前社科领域“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现状时,是不是可以少一些“追热点、赶项目”的急功近利,多一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宽容;当我们呼唤让科研回归本真,是不是应该将“破五唯”的评价导向落实得更加彻底。尤其当前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现代社会问题日益复杂,要应对新变化、解决新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亟待进行知识整合更新,掌握新方法,树立新理念,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发展。这更加需要打通学科专业、教学资源、高校院系之间的传统壁垒,加强协调合作,革新管理机制,让社科学者开拓学科视野,关注社会现实,成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

继往之后,如何开来?闪耀的是精神,照亮的是道路。“最美社科人”为后来人们点亮前进的灯塔,为广大社科工作者们指明成长的方向——要心怀天下,以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做好学术观察、发现社会难题,找准研究方向,聚焦国家发展。——要潜心钻研,萃取文化精华,推动理论创新,在世界文明交流中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要脚踏实地,用双脚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土壤,走出象牙塔、走进老百姓,为人民做学问。——要砥砺品格,在做人与做学问高度统一中传递文明火炬,用明德引领风尚。在刚刚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科工作者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血脉,像社科楷模那样坚守、像先进模范那样奋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壮丽的社科篇章。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