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生、因水闻名的洪湖,地处冲积平原,大量水生动植物在此沉积,形成了富含有机质和腐殖层的青泥巴,大自然慷慨攒下的丰厚“家底”孕育出洪湖藕地道的风味。极致的鲜,让洪湖藕农有底气端出一道道“看家菜”,但食客大饱口福的同时,藕农的钱袋子却没能跟着鼓起来。靠水吃水的天然禀赋让洪湖藕这种“鲜食”出远门难,再加上品种不多、加工不强、品牌不响,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一度成为洪湖莲藕产业之痛。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78期:洪湖藕飘香。一池藕跨出这一湖水,要经历怎样的“72变”才能翻越山海,去闯荡更广阔的天地?从田间到舌尖,原汁原味的“鲜货”如何换来多汁多味的生活?今天,让我们跟随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叶欣明的脚步走进洪湖,去探寻洪湖莲藕“一招鲜走遍天”的故事。
老旧鱼塘求转型 渔民变身新藕民
采收藕带,看似手一伸,泥一抠,轻轻用力,顺势一抽,但这其实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活。为练就这个技术,今年60岁的老师傅严新喜守着15亩塘,可是花了大功夫。
洪湖市黄家口镇的新永宁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湖乡水质,2012年以前,严师傅和村里的400多户村民一起,主要守着精养鱼塘为生。养鱼时,严师傅天没亮就上池子割草、巡塘,每天辛苦干活,却赚不到钱,渔业市场的低迷,逼着这些老渔民们转型,去找个谋生的新路子。对于一家一户来说,虽然是“船小好掉头”,但考虑到年纪大,还要接触新事物,让“严师傅”们对于转型之路顾虑重重。
偌大的黄家口镇,镇域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3.6万,想要集体转型,试错的成本就更高了。出路到底怎么找?在“一分山、四分水、五分田”的洪湖流域,渔民转型还得因地制宜。洪湖市蔬菜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献忠介绍,这里的老旧鱼塘淤泥深,有机质丰富,很适合种植藕带。
老旧鱼塘转藕塘,好泥好肥能出好藕。但好藕能否有好产量,好产量又能否卖出好价钱,种种未知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在“尝鲜”这件事上,还得有人先带头。
“80后”赵科在大学毕业后,接手了家里的生意,主要把洪湖的鱼贩卖到武汉,随着渔业市场的持续低迷,赵科的生意也不好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收购部的员工,经过沟通,赵科了解到黄家口镇适合种植藕带,于是他决定尝试闯闯新的行当。
2014年3月,赵科承包了50亩老旧鱼塘,成为村里第一个种藕带的人,他的第一亩种也是由华贵公司提供的。
重研发技术破冰 育优品出新吸金
2012年,洪湖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个多亿的湖北华贵食品有限公司落户万全镇,主打泡藕带的生产。和传统的莲藕品种相比,华贵和武汉农科院合作培育的藕带专用品种,亩产从300斤提高到了1200斤。小小的一根藕带,按照品相一分级,身价倍涨,一斤一级的藕带能达到十多元。而一旦被搬上了生产线,论“斤”卖的藕带又可以按“身段”变现,一根藕带,经过分节处理后可以变成泡藕带、藕笋、藕荷簪、藕簪头等多款产品进行售卖,实现更大盈利。
杨福元是华贵公司总经理,大学毕业后,他养过鸡、卖过蛋、创过业。后来,他带着十几年与农副产品打交道的经验,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华贵,开始与藕结缘。懂藕品质,还得懂藕市场,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属于非标产品,做好品控的同时,推动藕的标准化生产是步入市场的关键一步。目前,华贵采用科技锁鲜技术,解除了藕带长时间、长距离储存和运输的限制,标准化的企业生产模式,让藕带从泥里的土特产一跃成为了市场上的商品,也让洪湖农家泡藕带走上了品牌之路。华贵的泡藕带一经推出市场,就站稳了脚跟,年销量破千万包。但是,藕带的采摘和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9月,靠单品打开的市场,越来越难以抵挡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如何避免重复性竞争,打好抢位赛?创新,成为制胜砝码。
夏秋之际的新藕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这也是杨福元最忙的时候。他得从源头把控质量,尽可能多地抢占中高端市场,客户定下产品标准,华贵做深度加工,每根藕的直径甚至精确到不低于4厘米,确保产品质量。除了鲜食,杨福元还靠着泡藕带精深加工的经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藕汤的研制上。经过500余次的试验和几十大卡车莲藕的消耗、日日吃藕的调试,华贵公司研发的莲藕新产品横空出世,便一炮打响,年销售接近20亿元。技术破冰,产品出新。2019年,洪湖藕汤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市场的宠儿,“洪湖藕”品牌也更加广为人知。盒马鲜生、海底捞、钱大妈等国内高端连锁超市纷纷把目光对准洪湖,开始了与洪湖莲藕的定向合作。
一旦销路不愁,藕农种植莲藕的积极性就有了。抱着华贵公司这样的“大腿”,2015年,赵科顺势在家门口成立莲藕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供销合同,自己也开始从事莲藕等水生菜的初加工。目前,赵科的合作社日收购量超2万斤,辐射面积超2万亩,从本村村民种植辐射到周边地区,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合作生产开新篇 一藕多吃鲜遍天
想要从泥塘里培育出一个完整的莲藕产业,说一千、道一万,让处在生产链最底端的农民有钱赚才是关键。一旦在家门口种、在家门口卖,投资更少,回报更快,还有价格兜底,藕农的积极性也就有了。2016年,养了30多年鱼的严新喜也加入了藕带种植的大军,收入也很可观。
目前,像赵科这样的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洪湖有30多家。它们让莲藕种植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单打独斗,而是多个农户、多个家庭的集体合作。而这种形式略显松散,但规模强大的集体合作也让洪湖莲藕拓展出新的销售渠道。
线下保品质,线上促销量,双线齐发力,让“浑身都是宝”的洪湖莲藕不断开启电商新征途,电商销售量占洪湖莲藕年总销量的五分之一。目前,从一根小小的藕带,洪湖孕育出了“洪湖莲藕”“洪湖藕带”“洪湖莲子”“洪湖荷叶茶”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已加工成了泡藕带、野藕汁等上百种产品。22万亩的莲藕栽培总面积,10万亩的野生面积,32万吨的年总产量,几十家专业合作社,百余家莲藕相关企业,让洪湖每年三分之二的莲藕都走进了加工厂,实现莲藕年综合产值50亿元。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如今的洪湖,春吃藕簪夏吃莲,秋冬煨藕到过年,一年四季藕飘香。浪打浪的洪湖水,质地独特的青泥巴,一代又一代藕农的匠心培育,让洪湖莲藕这种“地方小菜”仅凭“一招鲜”便吸引了全国的消费者。产业化之路上,也会不断迸发出“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