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久久为功把武汉打造成为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近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再次吹响武汉坚定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的号角。
武汉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优质的人才储备和独特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即日起,长江日报开设“武汉创新文化调研行”专栏,集纳过去、现在、未来3个系列,讲述武汉厚植创新文化、让创新创业者梦想花开的生动实践。
回顾过去,专栏“从一张照片说开去”,邀请光谷最早的拓荒者讲述这一国家级高新区起步时期的创新创业故事;着眼现在,专栏围绕“从高新企业看武汉创新”,讲述华工科技等领军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并跑到独树一帜的创业历程;放眼未来,专栏聚焦“从武汉新城迈向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讲述党委政府、机构平台服务企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耐心热心决心,展示一张蓝图干到底,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是一张老照片
▼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首批工作人员在租借的简易二层小楼前合影,红砖灰屋顶,旧窗斑驳墙。一张张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的脸庞定格其上,他们胸怀梦想,信奉创新。
2023年8月16日
时隔32年后
照片上的两位主人公
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采访
他们记得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
那时在开放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湖北武汉启动了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荒野上响起了隆隆的推土机声
在开拓创新中打开未来
如今
作为光谷主导产业之一的
光电子信息产业
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
光谷企业数量增至12.7万家
“听”来的国字号机遇
“争”来的东湖开发区
鲜为人知的是
今天的光谷
曾是“捡耳朵”听来的开发区
时光的指针拨回20世纪80年代
那时,改革开放的浪潮
正在席卷中国
1983年底
武汉市政府一位同志
前往上海学习
交流中无意听到
国务院准备召集京津沪穗等城市
研讨“新技术革命”
“武汉科研院所多,人才多,
怎么没有武汉?”
市委、市政府认识到
新技术革命事关重大
1984年春节
不少人放弃休假
摸清武汉高新技术实底
研讨应对新技术革命之策
1984年2月21日
刚刚过完元宵节
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
就召开了全市
“新技术革命武汉对策讨论会”
最终形成
《关于在武汉建立
激光工业、光纤通信、生物工程
三个基地和信息中心的建议》
并上报中央
一个月后
武汉接到将召开第二次
“新技术革命”研讨会的通知
并称将在多地
兴办“基地”“中心”
名单中没有武汉
“这说明在中央新技术革命的对策中
武汉还没有挂上号。”
趁着参加第二次会议的机会
时任武汉市科委主任邓南生等
四处送材料并见到了
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领导
该中心当时正受国家领导人委托
推动这场新技术革命
这位领导看完材料后大为振奋:
“对武汉这么密集的智力优势,
过去我们不了解。
你们的材料写得好,
反映很及时。”
很快,喜讯传来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新的技术革命
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
的通知》写明
在武汉等全国13个城市试办
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密集的小经济区
同时集中力量建设
京津、上海、武汉3个
(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开发中心
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
1984年武汉市批准成立
“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
(简称“小区办”)
这正是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前身
1988年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
1991年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获批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
我们不是来做官的
是来服务创新创业的
“小区办”最初只有5个人
面临着缺人、缺地和缺钱的局面
在一个个难题面前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尝试了
多个“全国首创”
1988年10月11日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
选聘启事在长江日报上刊登
这则328字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市
在武汉甚至全国引发了
一次不小的“人才流”涌动
810人应聘,录取23人
当时的长江日报
以《“理想国”的诱惑》为题
记录了这一盛况
1988年10月24日,《长江日报》2版版面。
曾参与当年选聘考试的老同志
向记者回忆
时隔35年
他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的考题
“这些题目看似刁钻,
但考查意图只有一个,
就是看我们是否有服务意识。
把我们选聘过来,
不是要我们做官的,
是来为创新创业服务的。”
其中一题是:时任武汉市政府主要领导到武汉港十五码头暗访,遭遇服务员恶语相向。你如何理解市长被骂?
还有一题是:工作中,你会如何接听电话?
另一位老同志向记者回忆
他们考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管理办公室后
在卓刀泉路672医院旁的
二层红色小楼里办公
常常要骑着自行车跑高校跑企业
来回路上要花几个小时
后来单位有了一台车
不仅外形破旧,还时常熄火
几个人挤在里面出去办事
时不时要人下来推车
在这位老同志看来
正是这样的创业之艰
让开发办的工作人员
一开始就体会到了
和创业者一样的拓荒精神
也正是这种去官本位的
文化和服务意识
支撑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这种观念和文化是土壤
看不见、摸不到
但有了它,创新就会源源不断
巢连雏形都没有
却引来了成群的金凤凰
都说筑巢引凤
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巢还没有雏形,如何引来金凤凰?
在现实环境下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提出
“项目起步”的想法
对有条件转化成新技术产业的项目
依托现有高等院校、
大型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的
科技力量就地开发
到条件具备时
再建成开发区成片开发
1987年6月8日
在武昌丁字桥路108号
一座四层闲置营房里
中国第一家孵化器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
一批又一批创业者来此实现梦想
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的孙文从这里起步
创出我国第一家激光企业
楚天光电子公司
(楚天激光公司前身)
武汉大学的王丽丽创办凡谷电子
后成为国内无线通信行业领军企业
……
孵化器点燃了无数科技者
“下海”的激情
也把当时的联合国科技发展基金会
主席鲁斯坦·拉卡卡吸引了过来
“这是我在世界上见过的
最简陋的孵化器之一,
但你们的理念和服务精神
却是与世界接轨的,
你们很有前途!”
追光35年
今天的光谷已建成
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
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
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基地
和激光产业基地
正在从名副其实的“中国光谷”
向着“世界光谷”迈步
时隔30余年
这张老照片已经泛黄模糊
但底色一直清晰
它是武汉改革开放进程中
风云人物怀抱理想、搏击奋斗的见证
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梦想
在光谷这片热土上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