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11日)
《湖北日报》头版文章
报道了
巴东县绿葱坡镇
三尖观林场场长
李能阳
坚守30年将荒山变绿海的故事
一起来看看
带领职工奋战30年
在“鄂西屋脊”筑起万亩绿色屏障——
“林海赤子”李能阳
李能阳在三尖观林场徒步巡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阅读提示:
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他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在我省巴东县绿葱坡镇,就有这样一位“林海赤子”:三尖观林场场长李能阳。他坚守“鄂西屋脊”30年,带领职工植树、造林、护林,发展林下经济,将荒山变成1.38万亩人工林,为长江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也建起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巴东县位于长江进入湖北的第一站,是“长江入鄂第一哨”。
在巴东,有个被称为“鄂西屋脊”的绿葱坡,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半年不见天(雾多),半年不见地(雪多)”。
在这高寒之地,三尖观林场场长李能阳带领职工奋战30年,植树200万棵,将大片荒山变成了13800亩的林海,成为恩施州唯一的规模集体林场。
2021年,恩施州林业局对三尖观林场进行生态价值评估:活立木蓄积量达34万立方米,生态价值2.74亿元。
省林业局评价:“三尖观林场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巴山林场共同构成了长江巴东段防护林体系,为长江大保护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绿葱坡,人们都说:“没有李能阳,就没有这片林海。”
如今,万木葱茏的三尖观林场已成为绿葱坡镇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康养、投资兴业。
老场长看中他——
“特别能吃苦,是干林业的好苗子”
三尖观林场因邻近三尖观村而得名,原本一大片荒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箬竹丛生,野猪横行,人称“背脚子不敢打杵、货担子不敢摇鼓”(当地民谣,形容人迹罕至,极其荒凉)。
1965年10月,绿葱坡人民公社9名青年社员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号召,来到这片荒山,开荒植树,建设三尖观林场。
1981年,18岁的李能阳高中毕业,到林场当了一名“挖窝工”。每天,他第一个进山,最后一个下山,挖的树窝规范达标,数量是其他职工的三四倍。
“特别能吃苦,干事有韧劲,是个干林业的好苗子。”老场长田天初看在眼里,有意培养他。没想到,3年后,他被刘家荒村“请”回去当了村干部。
时间一晃,10年过去了。
1994年底,老场长因病退休,举荐李能阳回来接任场长。
“不能辜负了老场长的信任和托付。”李能阳卷起铺盖,重回三尖观林场。
几间泥巴房、9名职工、20多万元外债、3000多亩山林,是老场长交给李能阳的全部家底。
在岩缝石坑中植树——
“手掌上满是血泡,用针戳破,继续挖”
职工要生存,林场要发展,出路在于扩大林场规模。
上任伊始,李能阳便将目光投向林场边上一片1500余亩的石头山。
“山上尽是石头,咋个植树嘛?”职工们有畏难情绪。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李能阳斩钉截铁。
他带头肩挑背扛,将土一担担挑上山,在崖坡、岩缝和石坑中覆土植树。山势险峻,乱石嶙峋,挑土上山,极为艰险。最危险的地方,距离悬崖仅一米左右。
他们每天从天亮干到天黑。林场不能生火,大家饿了,就啃口冷洋芋。时间长了,他和职工都落下了胃病。
“手掌上布满血泡,用针戳破,继续挖。”李能阳的手掌满是皴裂。
冬天,积雪下是近10厘米的冻土,一锄下去,虎口几乎都要震裂。
锄头挖坏了几十把,石头山终于变青山。4年奋战,到1998年,三尖观林场面积扩大到近5000亩。
后来的十几年,李能阳坚持每年植树造林500亩左右,林场面积逐渐扩大到1万余亩。
再难也要保住林场——
“儿子买房可以拖一拖,林场的房子不能卖”
2000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全面禁伐天然林和大幅减少商品木材产量。
三尖观林场被划归为生态林,全面禁伐,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
相邻的八一林场更是难以为继。场长撂了挑子,职工被迫并入三尖观林场管理,成为八一分场。原八一林场职工集体起诉,要求变卖林场仅有的7间办公用房,用来清偿所拖欠的20多万元工资。
2002年底,原八一林场职工胜诉,法院执行在即。
“房子要是没了,职工就失去了护林的阵地,分场这片林子就保不住了。”李能阳心急如焚。
这年春节,在武汉打工的小儿子李显携带28万元积蓄返乡,想在巴东县城买婚房。看了几天没选中,节后赶着上班,他把这笔钱交给父亲暂为代管。
为解林场燃眉之急,他用这些钱,偿还了八一林场拖欠的工资债务。
“儿子买房可以拖一拖,八一林场的房子不能卖。”李能阳说。
挪用儿子的这笔钱,李能阳至今还欠十几万元。
接管八一林场后,三尖观林场的负担更重了。职工不断流失,最后只剩下李能阳和副场长田天敏夫妇。
那几年,赶上烟叶和中药材市场行情低迷,林场经济雪上加霜。为了维持林场运转,李能阳四处借钱借粮。家中唯一一头耕牛,也被他拉去卖了。
2010年11月,大儿子李飞结婚,妻子娘家陪嫁8万元。钱还没捂热,又被李能阳“借”去,用于林场开销,至今未还。
“那段时间,林场的米面油盐,都是他硬着头皮到处去赊的。”田天敏说。
尽管经济上极为艰难,李能阳从未想过砍树卖钱。有一次,一位药材商出价7000元,欲购买林场一棵百年厚朴树。李能阳严词拒绝:“我们这双手,是用来植树的,不是用来砍树的。”为了守护这棵古树,他在树下种满荆棘。
带领职工发展林下经济——
“他总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李能阳始终相信,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林场一定会迎来发展机遇。
2013年,恩施州林业局将一些育苗项目交给林场。李能阳通过自学摸索,反复试验,先后育出珙桐、红豆杉、厚朴等珍贵苗木,发展苗圃基地50余亩,并注册成立一家苗木公司。通过出售苗木,林场年营业额十几万元。
树多了、高了,红腹锦鸡、獐子、飞虎等野生动物来此安家。
2017年,李能阳引进一家企业,投资200余万元,发展民宿。近年来,许多人来此避暑旅游,林场种植的白菜、洋芋、茄子等土特产,每年销售额8万多元。
2019年,州林业局帮助落实了林场8名职工的养护工资待遇,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老职工不仅陆续回到林场,还引荐不少新职工加入。
2020年,在州、县两级林业部门项目资金的扶持下,林场发展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3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30亩。
三尖观林场走上良性发展轨道。2022年,林场职工达到15人,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可他总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林场老职工周桃生说,最脏最累的活儿,李能阳总是第一个上。
李能阳觉得,林场发展才刚刚起步,远未到松劲歇脚的时候。趁现在还干得动,他想带领职工把收入再翻一番。
“他带领我们把一个这么困难的林场,搞得这么好。等我老了,真是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副场长田天敏感叹。
30年以林场为家,有人说他“傻气”——
妻子说“他傻,都是为了这片山林”
李能阳的家离林场只有5公里,但他很少回去,常年吃住都在林场。
巡山护林不分昼夜,24小时有需要随时上。有时好不容易回趟家,板凳还没坐热,一个电话,他又得赶回林场。久而久之,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林场员工朱金梅说:“他乐于奉献,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
林场随时要防火。他经常带上好几只手电筒、一把砍刀,独自上山清理防火沟,一干就是一个通宵。30年来,三尖观林场没发生过一起火灾。
林场怕雪。2008年大雪,林场碗口粗的落叶松成片断裂倒伏,他带着职工踏着近1米深的雪,冒险进山,清除松枝上的积雪和冰凌,抢救了上千棵落叶松。
林场也怕野猪。成群的野猪破坏性极强,有时候花几年造出的一片林子,一晚上就被毁于一旦。植了被拱、拱了再植,他与野猪展开“拉锯战”。
担任场长30年,李能阳每年徒步巡林300天以上,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身形瘦小的他,双腿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脸上留下两大片“高原红”。
担任场长30年,李能阳几无积蓄,家还是1986年的泥坯房,家里日常生活开销靠妻子税典芝种几亩地维持,靠两个儿子贴补。
一辈子没怎么出过远门,李能阳最想带妻子去北京。他总说,等攒够了1万元钱,就去看看天安门。
去年,李能阳先后获得“荆楚楷模”和“最美巴东人”荣誉称号,获得1.5万元慰问金,他转手就用这笔钱付了林场修路请挖机的费用。
为了林场,李能阳愧对妻儿,还落下一身病,有些村民说他“傻气”。
“他傻,都是为了这片山林。”税典芝最能理解李能阳。
来源:巴东发布
责任编辑:邱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