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南昌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 老旧小区蝶变宜居典范

2022-08-09 17:52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6821 咸宁日报  

一个曾经的“杂乱脏”,蝶变为如今的“洁净美”,荣获“湖北省文明单位”称号,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完整社区典型案例。

更可贵的是,蝶变的背后是居民的“人人参与”,是发自内心的“共同缔造”……

近段时间,前往来南昌路社区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

连日来,笔者通过蹲点调研,解开其“共同缔造”的密码——

密码一:党建引领健全治理体系

织密社区“微网格”。在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基础上,通过多轮民意调查、甄选,选出20名小区党支部书记、62名楼栋党小组组长、62名党员中心户,构建“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状覆盖。

同时,以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联合大党委联席会议为载体,督促引导67名社区直管党员,479名“双报到双报告”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确保“四级组织”架构发挥枢纽作用,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做优小区“微治理”。实施“红色物业”全覆盖,在20个小区建立业主委员会,由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业委会主任,打造多功能小区党群服务中心13个,同步引入市场物业对社区内小区实行“四有”标准化管理(有清洁保洁、有秩序维护、有绿化养护、有小区管理)。

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依托小区治理“月月谈”等载体,组织发动党员群众常态化开展小区环境治理、治安巡逻。

推行楼栋“微服务”。每个楼栋党员中心户兼任楼栋长,在楼栋贴牌公示、亮明身份,引导下沉党员、志愿服务者,常态化开展探视独居老人、跑腿代办、爱心家政、义诊理疗等活动。

如楼栋长程露和张爱兰,主动充当政策宣讲员、信息报送员、矛盾调解员、物业监督员,被居民誉为“爱心管家”。

密码二:资源下沉赋能社区治理

用好惠民政策,实施老旧改造。南昌路社区老旧小区、“三无”小区众多,小区内道路破损、乱搭乱建,给居民生活带来居多不便。社区党委抢抓“城市更新” 机遇,召集居民召开协商协调会议25次,对老旧小区实施“拆围合并”工程,拆除违建房16间,拆掉小区间所有围墙,并利用部分拆出的公共空间建成文化广场。小区居民还自发筹集资金9000余元,为小区添置公园椅、娱乐器材等。

看到首批老旧改的成效后,其他小区居民也纷纷要求拆除围墙,仅用一年多时间,该社区将原来的29个小区“拆围合并”为现在的20个,使整个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改造一个、优化一片”效果。没了围墙、有了活动场所,小区居民纷纷下楼活动,不认识的居民也熟络起来,人心渐渐聚到了一起。

整合部门资源,完善便民设施。通过多次召开圆桌会和入户调查,建立居民需求清单,然后组织11家驻社区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对接部门资源下沉社区。

为满足社区老年康养需要,由市城发集团划拨土地,温泉街道办事处投入建设资金,市民政局装修添置设备,建成了老年康乐服务中心;为满足居民学习知识的需要,由市图书馆帮助装修、捐助书籍,建起了香城书房;为满足居民对文化娱乐的需要,由市纪委监委提供闲置用房,建起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站。

如今的南昌路社区功能齐全,可以满足居民多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承接服务事项,办好便民实事。南昌路社区一方面积极承接人社、医保、民政等下沉服务事项,另一方面升级便民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制度,确保便民服务事项接得住、运行好。

社区将社保、医保办理缴费、80岁补贴申请等采集事项纳入“上门服务”范畴,由社区干部上门入户采集基本信息,让群众“少跑路”;将水、电、气等便民事项纳入“自助服务”范畴,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智能自助服务终端,实现水电气等缴费服务自助办理,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办事”;将特困人员认定、城乡最低保障对象认定等下沉事项纳入“协办服务”范畴,符合政策人员只需向社区申报,社区全程协助办理,实现只让群众“跑一次”的承诺。

截至目前,社区已承接的59项便民服务事项,均能平稳有序运行。

密码三:群管群治激发内生动力

“圆桌会”解好揪心结。20个小区党支部每月分别组织居民举办“圆桌会”,开展党群协商议事,大事小事均由居民共同拍板,先后商定解决物业费收取、电梯水泵维护、垃圾清运、建设充电桩车棚等350余件民生实事。

铁路疗养院小区住户少、环境差,物业难以入驻,小区党支部书记刘争鸣主动组织居民召开“圆桌会”,商定按照每年300元/户标准收取物业费,解决了小区多年管理缺失的问题。

“帮帮邻”提供小方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东兴小区居民发起的“帮帮邻”活动基础上,社区按照“就近就便、邻里互助、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原则,搭建“帮帮邻”志愿服务平台,以楼栋为单位,把楼栋长、志愿者姓名、联系方式制成“联系卡”,发放到居民家中,引导居民自发为辖区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提供应急救助、亲情陪伴、生活照料等服务。

自年初平台搭建以来,37名党员群众自发报名,入户开展暖心服务30余次,累计服务280余人次。

“爱心群”共奏和谐曲。各小区均建立微信群,社区工作者、小区党员、志愿者经常性通过微信群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爱心帮扶、捐款捐物等活动,带动居民中的热心、爱心人士参与小区自治,营造了“邻里的事相互帮,大家的事共同帮”的浓厚氛围。

财保小区的李文杰、李彩霞、蔡光霞,利用微信群发动小区里的年轻人,自发自愿准备饭菜,为小区留守老人过“重阳节”“母亲节”,被居民称作“热心‘三人行’”。

密码四:文化滋养共享美好生活

完善文化设施。统筹建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将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二、三、四楼改造成图书室、书画室、排练室、群艺馆分馆等,并以此为中心,充分利用单位小区闲置用房和空地,修建了晨晚练广场、百姓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香城书房、国学中心、思贤文化广场、淦河景观长廊等场所。

如今,小区居民三分钟以内就能到达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

组建演艺联盟。引导57名党员、300余名文艺爱好者成立了京剧、书法、舞蹈等各类社团13个,共同组建“演艺大联盟”,并经常性开展公益演出和文艺志愿活动。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拉近了邻里关系、联络了邻里感情,大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退休老党员朱忠桂在社区义务当起书法绘画辅导教师,牵头举办“庆七一”书画展,展出的40余幅书画作品,均由居民创作。

共促经典传承。用活用好社区国学经典推广中心,结合社区居民工作生活实际,开设经典诵读、“四点半课堂”“家长学堂”和儿童“国学”夏令营等活动200余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家风家教,传递正能量。6岁的王俊苏每周必来学习,可以一字不落熟背《大学》。

在文化熏陶下,社区涌现出“荆楚雷锋传人”等一批先进典型,社区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文化氛围。

来源:咸宁日报

责任编辑  崇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