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模式来袭,
各地华丽丽进入“烧烤模式”。
太阳退!退!退!
气温降!降!降!
是多少人的心声。
与雪糕刺客拔刀相见,
在空调房里乐享清凉。
在享受高科技降温的同时,
我们禁不住纳闷,
在没有空调、西瓜和wifi的古代,
人们如何消暑觅清凉?
且看古人的花式避暑小妙招!
纵赏小桥流水情趣高,
不抵雪糕冷饮滋味好。
做雪糕让古人为难,但冰块还是有的。
西周就有掘井藏冰的做法,
《诗经·豳风·七月》载,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冬季河水冰封,凿取冰块,
存入地下冰窖。
冰块可存至夏季,
用于降温制冷、冰镇食物。
▲先秦时期的冰窖
当然,不仅凿冰可获取冰块。
唐代出现硝石制冰法,
硝石溶于水后大量吸热,水降温后结冰。
于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制冰的技术,
就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产生了。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简易的制冰方式,
也让冰块走进寻常百姓家。
▲古代商人在夏天贩卖冰块
这冰要怎么用呢?
那时候,
古人会把冰放在一个叫冰鉴的容器里。
冰鉴分两部分,
“鉴”是外套,“缶”在中间,
鉴和缶之间有很大的空隙,用来放冰块,
可以保证食物长时间不融化。
(嗐!这不是就是冰箱嘛?!)
▲我国最早的“冰箱” 曾侯乙铜冰鉴(战国)
在夏天,命是空调给的。
电力驱动的空调,古代当然没有,
但古人动动脑筋,照样造空调。
汉代皇宫,
有专门用于避暑的“清凉殿”,
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
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
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可谓是古代的“人工空调”。
▲汉代皇宫的“清凉殿”
到了盛唐,
类似于“空调房”的宫殿出现了,
傍水建"凉屋",
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
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
“四隅积水成帘飞洒”,
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
▲“凉屋”示意图
帝王家“有钱任性”,
冷气虽爽,但也不能贪凉哦~
没有西瓜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但西瓜于南宋才真正传入中原地区,
并非所有古人都有幸成为吃“瓜”群众。
没有西瓜,也不妨碍古人饮食避暑。
▲春秋时期贵族喝冰米酒
春秋时期,
诸侯在宴席上已经能喝到冰镇过的米酒。
凉快解暑度数又低,
好喝又可以“贪杯”。
《楚辞》载:“挫糟冻饮,酌清凉兮。”
描述的就是冰镇清酒的醇美口感。
(老铁,来,冰镇小酒走一个!)
▲章怀太子壁画中出现的“冷食”
隋唐时期,人们在大木桶里放上冰,
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
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
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
过一会,就有了最早时候的“冰棍”。
人们还把一种底层是冰,
浇淋着奶油、酥油、花朵的冰点“酥山”‘
当做潮流。
▲唐朝女子食“酥山”
随着朝代变迁,饮食避暑花样增多。
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
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
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
光听名字,嘴就已经醉了。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饮子
饮食避暑也不全是清凉食物,
《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
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下肚,
浑身大汗体内热能也随汗而去。
以热治热,可谓古代的“朋克”养生法。
即使在夏天,
古代人也要“里三层、外三层”?
其实不然!
古人在夏季其实并不都裹得严严实实,
某些朝代甚至比现在更开放。
▲《消夏图》
宋朝夏季的爆款女士时装是薄罗轻纱,
搭配贴身抹胸。
而北齐的学士在炎热的夏天工作时,
穿的是透明纱衣。
▲《北齐较书图》局部
花蕊夫人也在《宫词》中写过“薄罗衫子透肌肤”。
唐时期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中,
仕女们同样都穿着纱衣和抹胸装,
清凉又不失端庄。
▲《簪花仕女图》局部
秉持着瘦、露、透的原则,
想要更凉快的王公贵族,
尤其偏爱穿冰蚕丝做的纱衣,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整件衣服只有49克,
“薄如蝉翼”都不是说说而已。
(这手工活可是顶呱呱)
避暑可不是咱们现代人的专利,
古人寻幽的足迹可不少。
“避暑空林酌,行歌采绿薇”,
山林修篁,绿荫重重,
恰是夏日好去处。
自然之中,自有幽凉处,
湖边、山林、洞内纳凉是较为平常的办法。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风送荷香、亲水纳凉也是人间乐事。
静坐、采莲、泛舟、
垂钓、弹琴、登高赏景……
文人墨客的避暑方式,总是雅致诗意。
最被文人雅士所推崇的,
还是“心静自然凉”这五字箴言。
所谓“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啥也别做,“葛优躺”最解热。
▲《槐阴消夏图》
夏天白昼长,那就午睡到自然醒。
随后,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晚上下雨,
就等着朋友们来弹弹琴、下下棋,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沏上一壶新茶,手捧一本诗集。
观日升日落,看云卷云舒。
可当天气特别热得时候,
满脑子烧鸭炖鸡芭比Q,
“静心”在此时可能就不顶用了。
既然有这些“天人合一”的避暑境界,
那么就少不了不同寻常的消暑方式。
《世说新语》中记载,
当时的宰相王导因为太热,
用肚子贴在冰凉的棋盘上,
直呼“何乃渹!”
(这是吴方言,特指凉快)
▲《世说新语》中的王导
而在《酉阳杂俎》卷十七中
记载的另一个故事,就有些“另类”了。
传闻唐玄宗时,
“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
为了给他降温,
唐玄宗下令从南方带回两条冷蛇,
“不螫人,执之冷如握冰”。
于是,申王就把蛇作为腰带,
夹在肉褶中降温,这才“不复觉烦暑”。
为了消暑,
古人还绞尽脑汁“研发”出很多“神器”,
如扇子、瓷枕、凉簟(凉席)等。
这些“神器”在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其中的“玉枕”便是青白釉瓷枕。
▲李清照《醉花阴》
虽然古代没有高科技,
但是从他们的消暑“凉”方就能看出
老祖宗的无限智慧与脑洞大开的创造力。
好了,啥都不说了,
小编要去吹空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