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4448,25岁+的他已“四世同堂”

2022-07-08 09:1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7899 武汉发布  

2007年,江豚阿宝在水生所白鱀豚馆生活(资料图)。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新近诞生了一头小江豚,编号F9C22,这是新生的希望。

而另一头江豚,编号4448,阿宝,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

它从大自然环境来到人工饲养环境,然后又重回大自然;

它已四世同堂,拥有5个子代、10个孙代和2个曾孙代,是名副其实的“曾祖父”;

它已25岁+高龄,刷新了我们对江豚年龄的认知;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研究员王丁,在多个场合讲起阿宝的故事,他说道:“在动物保护领域,野生动物能够回到自然状态并成功繁衍、形成族群,被视为最佳保护。”

“微笑天使在武汉”

专栏第三期 

为你讲述江豚阿宝的传奇故事


▌ONE

身强体壮,阿宝被选中参与人工繁殖

2007年,江豚阿宝在水生所白鱀豚馆生活(资料图)。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鹅洲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区。1990年,5头长江江豚迁居此地。

199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的白鱀豚馆开始饲养长江江豚。当时白鱀豚馆共有一雄两雌3头江豚,一直没有小江豚诞生。

2004年,科研人员给天鹅洲保护区里的江豚做体检普查,借此契机,挑中了身强体壮又年轻的雄性江豚阿宝,希望它能参加到水生所白暨豚馆的人工饲养繁殖群体,为诞生小江豚做准备。

阿宝不怎么怕人,适应能力很强,出发前,它在天鹅洲保护区网箱内暂养了两周,很快适应了人工投喂饵料鱼。

▌TWO

搬来武汉,自来熟的阿宝有了新朋友

2007年,江豚阿宝在水生所白鱀豚馆生活(资料图)。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2004年10月中旬,阿宝“搬家”了。当时运输条件比较落后和简陋,科研人员把阿宝转移到担架布上,将其放入铺有海绵的水箱中。从天鹅洲保护区到武汉白鱀豚馆,6个小时的长途运送,非常顺利。

阿宝先被暂时放到白暨豚馆内一个副养池里,它可以通过栅栏与主养池内的其他3头江豚交流,自来熟的阿宝经常与伙伴“搭讪”,交流频繁。

经过半年的饲养训练后,科研人员把阿宝与其他3头江豚合在一起饲养,希望阿宝能找到伴侣,早点当爸爸。阿宝也很快跟其他3头江豚玩到了一起。

2007年,江豚阿宝在水生所白鱀豚馆生活(资料图)。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THREE

陆续有小豚出生,可惜爸爸都不是阿宝

很快传来好消息:母豚晶晶怀孕了!这是长江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第一次成功受孕。大家猜测,也许阿宝当爸爸了。

2005年7月5日,小江豚淘淘出生了,这是世界上人工饲养环境下,通过自然交配成功繁殖的第一头长江江豚。亲子鉴定结果显示,淘淘的爸爸是另外一头雄豚阿福。

到2010年,白暨豚馆相继有3头小江豚出生,但这些小江豚跟阿宝并没有血缘关系。

2021年5月10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FOUR

软释放技术研究,让阿宝重回故道

这时,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一项软释放技术研究,主要目的是检验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生活的江豚,能否再次适应大自然的生存环境。经过综合考量,决定将阿宝重新放回天鹅洲故道。

在软释放早期,阿宝先需要在浮式网箱中驯化,因为对于人工饲养的高等动物来说,再次回到自然环境是一次严峻的生存考验。科研人员担心阿宝在人工环境下生活了近7年,它还能不能自己捕鱼?能不能与其他野生江豚合群?

2011年,江豚“阿宝”放归自然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前排右三)给它做最后一次体检(资料图)。

从2011年3月开始,科研人员对阿宝的野化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先在白暨豚馆内,用活鱼饲喂阿宝,一个月左右,阿宝已经能自己捕捉活鱼了;4月,将阿宝运到天鹅洲保护区的网箱里适应性驯化,仅2周阿宝就适应了;随后,阿宝被放入大围栏里,这是一个封闭的自然环境,小型鱼可以钻进围栏自由进出,阿宝捕食顺利。

科研人员给阿宝做了最后一次体检,确认它的体重等各项指标完全正常后,给阿宝安装了永久性的微型芯片,芯片号码尾数4448,这是它的身份证。

2011年6月1日,围栏打开了,阿宝重回天鹅洲保护区自然水域。阿宝快速游出围栏,游走不远,又转身游进围栏转了一圈,依依不舍地环视。最终,几次出水后,阿宝消失在水域中。

▌FIVE

4年后重见尾数4448,阿宝“四世同堂”

阿宝是否能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阿宝还好吗?科研人员时时牵挂着阿宝。

2015年11月,科研工作者对天鹅洲保护区故道里的江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种群普查。

11月20日,第八头江豚起水了,它个子比较大,尾巴露在担架布外面,尾巴上一个熟悉的疤痕,立即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这是阿宝的标志啊!

4448!通过扫标仪确认,芯片号码尾数4448,“阿宝,这是我们的阿宝!”科研人员激动地喊了出来。

2015年江豚普查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前排右一)与阿宝重逢(资料图)。

大家都兴奋极了,仿佛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一般。4年多了,阿宝的体重几乎没什么变化,46.8千克,依然是胖胖的、憨憨的。整个体检过程中阿宝并不挣扎,很配合,仿佛认出了老朋友,记起了白鱀豚馆将近7年的人工饲养生活。

普查结束后,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对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群体构建了亲缘关系谱系,结果更令人惊喜——阿宝在天鹅洲,已经是四世同堂!

阿宝在2004年离开天鹅洲故道之前,至少繁育了2个子代,2011年回到故道后,又至少繁育了3个子代。尤其令人高兴的是:2004年前繁育的子代至少让阿宝有了10个孙子(女)和2个曾孙。

阿宝可谓儿孙满堂,是四世同堂的“曾祖父”。

▌SIX

去年普查又见到阿宝,它已25岁高龄

“神奇的特种,传奇的一生。”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博士,用这句话总结了阿宝的经历。

郝玉江说,阿宝的尾巴受过伤,所以有一个伤疤,这也成了阿宝非常重要的外形特征。2015年大普查时阿宝已经四世同堂,拥有一个很大的家族,那时候它已经十七八岁,算是中老年个体了。

2021年,科研人员对天鹅洲的江豚进行又一次体检,阿宝又被捕捞上来,“还是胖胖的,长得挺壮,但是牙有些缺失了,已经非常老态了。”郝玉江说,根据推算,阿宝的年龄应该在25岁以上了,“一般我们认为江豚年龄大约在20岁左右,阿宝再次刷新了我们对江豚年龄的认知,对这个神奇的物种,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阿宝是唯一经历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江豚,现在它也许还健康地生活在天鹅洲保护区。未来,科研人员计划将阿宝的同伴们,在迁地保护区内的江豚重新引入长江。

2021年12月26日,在长江湖北宜昌江段拍摄的江豚。杨河 摄

▌SEVEN

长江中下游建成10个保护区

阿宝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工环境中长期饲养的长江江豚,通过科学的逆向适应驯化,仍然可以重新适应自然环境,并能够成功繁殖,“软释放”技术基本建立,这为我国进一步开展长江江豚的保种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的长江江豚保护经验,也赢得了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和积极推广。

阿宝的传奇一生,成为科学保护江豚的典范样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研究员王丁,在多个场合讲起阿宝的故事,他说道:“在动物保护领域,野生动物能够回到自然状态并成功繁衍、形成族群,被视为最佳保护。”尽管还任重道远,但中国40余年的长江豚类研究保护工作迎来了“黎明的希望”。

2021年9月,王丁在自然通识课上讲述阿宝的故事。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早在1986年在武汉召开的首次国际淡水豚类保护生物学会议上,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与繁殖研究相结合的三大保护措施。

2016年《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问世,2021年,30年来首次大改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长江江豚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1年起长江正式开启“十年禁渔”,武汉市政府也出台了“十大举措”促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其中包括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持续实施湿地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

2017年至今,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加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长江江豚的数量目前稳定在1000头左右,长江中下游已建成10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区,保护了长江中下游近三分之一的江段,也是未来长江江豚种群恢复的最重要水域。

来源:武汉发布

责任编辑  崇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