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考古博物馆上新三大展览,系统梳理长江文明“千年文脉”

2022-06-10 16:36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5572 湖北日报

6月10日,经精心筹备的湖北考古博物馆,在武汉黄陂木兰湖风景区正式开馆。作为湖北考古出土文物的保管、收藏、保护、展示与研究机构,湖北考古博物馆将致力于传播荆楚文化与长江文化,开馆当日上新三大展览,带公众触摸湖北地区千年文脉,认识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是如何汇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主展标,是一幅标有重要考古遗存的湖北地图,涉及三峡考古、南水北调考古、丹江库区文物调查,及建始人、郧县人、鸡公山、屈家岭、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等众多考古发现。

展览分为“人类起源”“文明之路”“夏商南土”“周之南国”“江汉入秦”五个部分,时间线自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湖北建始人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止,通过选取典型遗存出土的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成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等展品1000余件,揭示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呈现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汇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传承中弘扬荆楚文化,赓续千年文脉。

(2)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

作为长江上中游的廊道,三峡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文物保护项目,考古工作者共发掘遗址723处,出土文物24万件/套。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三峡地区形成的东西对立、博弈,又互相影响、交融的两个文化圈,既体现了上下游的文化差异,又揭示了上下游持续近万年的文化互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内容和生动诠释,三峡考古工作揭示并印证了这一过程。

展览分为“大江之中”“巴楚之地”“千年走廊”三个部分,选取陶、瓷、铜器及石刻拓片近百件,概要介绍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巴楚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后的文化面貌,通过扎实而丰富的考古成果,历时性展示这一区域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长江文明展(数字)

在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域的先民孕育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遥远时代的元谋人、郧县人,证明长江流域是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给予全人类的贡献。夏商周三朝,湖北大冶、安徽铜陵、江西瑞昌等地的优质铜矿,是青铜器的原料产地;而精彩绝艳的楚文化,也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融会贯通,最终集中了东周文化的一大半精华。

展览分为“文明之光”“金道锡行”“礼乐中国”“异彩纷呈”“交融和合”五个单元,选取长江沿线各大博物馆各时段的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竹简木牍等100余件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这是关于先秦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一个数字展览,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第一个手机端的数字展览,带领公众更加全面地认识长江文明、中华文明。

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