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Re Mi Fa Sol La Si~

2022-04-26 09:27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17625 湖北之声  

四月的湖北

春和景明 草长莺飞

奔腾不止的一江碧波

激荡着四年来的湖北实践

“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

一首动听的长江协奏曲如何弹奏

五篇乐章邀你来听

乐章一

记忆中的粉煤灰

清晨6点多,离开班还有一个多小时,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公园管理员涂承杰已到岗。脱下外套、换上跑鞋,他沿着环湖绿道晨跑,享受被绿植、鲜花环抱的这一天然氧吧。

双脚踩在新铺的水泥地上,涂承杰美得有点飘飘然,“你们不知道吧,这里曾是粉煤灰堆,”他向同来晨练的跑友介绍,“我小时候常在这里玩儿,因为雨过天晴之后,粉煤灰会变硬,一踩一个坑!”

那是一代青山人的“灰色记忆”:1957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项目武钢、武汉热电厂的兴建,戴家湖成为粉煤灰堆场。到1985年,戴家湖被填平,但粉煤灰的倾倒仍在继续。到1995年,湖堤高出路面10余米,堆集的粉煤灰又高出湖堤五六米,形成一座巨大的“戴家山”。

△戴家湖公园及周边改造前的模样

50年代一汪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灰山,00年代一堆垃圾,饱受生态劫难的戴家湖在2013年迎来命运的转机,停留纸上多年的公园在12月15日破土动工,涂承杰也成为戴家湖工程建设专班负责人。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3万余株的种树量,这块城市废弃地一跃变身为760亩的生态游园,绿化面积高达91.8%。2015年,戴家湖公园一期开园,正式摆脱了昔日的“脏、乱、臭”;2021年,经过4个月的有效治理,湖水的透明度达到2米,水质稳定在III类水平,曾经记忆中草长莺飞的戴家湖终于重回公众视野。

△俯瞰戴家湖,形似眼睛(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戴家湖就是一个突破点,青山区下决心要建成真正的绿水青山,”涂承杰见证了近年来,作为滨江老城的青山区,锚定建设“森林中的钢厂与湿地中的化工区”的目标。

如今,驾车行驶在青山区,和平公园、青山公园、倒口湖防洪科普公园等十多个公园左右簇拥。绵延7.5公里的青山江滩,打造了武汉首个“江、滩、城”三位一体的生态缓坡式江滩,成为我国长江沿岸又一网红打卡点。

乐章二

锦鲤成了“检测员”

在荆州市公安县的山鹰华中纸业有限公司内,有个知名的“打卡点”——锦鲤池。池中游弋着上千条各色锦鲤,时而跳跃着展示矫健的身姿。

“你可能想象不到,锦鲤喝的水全来自我们治理后的工业废水!”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江玉林介绍,为了改变传统造纸业“高污染”的印象,他们规划建设了生态水池,想通过养好这一池锦鲤来监测废水的达标情况。“都说‘养鱼先养水’,锦鲤对水质要求很高,怎么做到让它们健康成长,我们的确花费了一番功夫。”

△山鹰纸业内的一池锦鲤

 山鹰华中纸业有限公司大手笔拿出4亿元,专门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招来60人科研团队,专攻废水处理。“国家规定长江流域废水排放COD指标不得超过50毫克/升,我们就再‘加压’,控制在30毫克/升以内。”同时,企业对废水采用三级处理工艺,即厌氧系统、好氧系统、深度处理系统,废水的循环利用达到95%以上。

今年2月,山鹰纸业追加100亿元投资的二期200万吨造纸生产项目,正式启动主体工程打桩。站在项目现场,江玉林胸有成竹地表示,“我们国家的纸品消费还有巨大空间,我们会坚持在满足市场的同时守好‘绿水青山’,‘自我加压’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荆州已崛起造纸新势力:公安山鹰国际、石首仙鹤股份、松滋荣成纸业、监利玖龙纸业四家上市企业,纷纷在此布局投产。预计到“十四五”末,荆州将形成年产1500万吨制浆及包装纸制品产能。

乐章三

他第一个上交了渔船

今年47岁的刘晓东,出生在宜城市王集镇庞居村的一个捕鱼世家。得到祖辈真传的他,深谙渔具制作工艺,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捕手”,平日打鱼补贴家用。

2020年8月,宜都市发布全面禁捕的通告,消息传到刘晓东那里,他心里一沉,一阵酸楚涌上心头。“我爸是真舍不得,其实我也一样,把家里的两条渔船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它们承载着我太多小时候的回忆”。

“记得有一次,我爷爷捞了一条鱼背在肩上,鱼从爷爷的肩上一直拖到地上,你想那条鱼有多大?船都被压沉!”回想起来,刘晓东不禁有些感伤。“我长大后发现,很多鱼种都消失了。一旦资源枯竭了,那么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怎么办?我想了一想,那就是再有不舍也必须要做出贡献。”

△刘晓东上交渔具

下定决心的刘晓东,在村里第一个上交了家里的两条船,成为一名护渔员。 

护渔员收入不高,但刘晓东家里还有几亩地,种的有玉米、小麦、红薯等粮食,虽然一年下来收入远不如做生意,但他却过得开心踏实,刘晓东说:“禁渔以后,的的确确汉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发现了天鹅、还有成群成群的野鸭、白鹭……都回来了。当在10年20年以后,别人会说,当年那个刘晓东为保护汉江,保护母亲河作出过贡献。作为渔民的后代,我没有给我的祖先丢脸。”

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要求,湖北在32226名退捕渔民中,择优选用1705人,通过培训后进入护渔员岗位,参与到日常的巡护工作中,和当地渔政执法部门形成合力。

一年多来,禁捕水域非法捕捞高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长江禁渔效果初步显现。“我们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沿着汉江巡护的刘晓东信心满满地说。

乐章四

油库码头“华丽变身”

“快看,江豚!”4月20日,春江水暖,江岸青青,宜昌市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上迎来新一波游客,他们争相站到高倍望远镜前,捕捉不远处长江水面上的江豚倩影。

他们站立的钢铁网架下,显露出粗壮的管道和几个阀门,提醒着游人这里曾是一座油库码头。

油库码头所在的王家河江段是中华鲟洄游的必经之路、江豚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为了中华鲟、江豚能畅快洄游,我们忍痛决定,拆除运营了63年的码头!”中国石化宜昌分公司党委书记肖安华介绍,占地19.4万平方米的油库随即整体外迁至枝江姚家港。

在六十公里外的姚家港化工园内,占地220亩、投资4.8亿元的国内一流现代化油库已拔地而起。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到油气回收,从生活垃圾到危险废物的贮存与处置,从码头、输油管廊道到库区,安全环保理念贯穿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预计建成后,码头年通过能力将达到121万吨。

目前,姚家港化工园内的38个重点项目正“火力全开”。枝江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汪鹏表示:“企业先‘破’再‘立’,顺利完成项目产能提升,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遗产。”

宜昌近年来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整治长江岸线,推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并取缔、拆除216个长江岸线码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宜昌江段江豚种群数量从2至3头增长到了17头以上。

△4月23日,宜昌江段出现6条江豚同游的景象

(图片来源中新网)

2021年,宜昌经济总量突破5022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史诗级的产业转型攻坚战初战告捷。

乐章五 

港口有了“新合伙人”

中午时分,在荆州港盐卡港区,“川集36”货轮停靠到泊位,立即开始装卸作业。“进港之前就和港区打好电话,他们迅速做出安排,无缝衔接,默契得就像老朋友一样。”船长唐寿兵笑着说。

过去,荆州港和宜昌港因为分属于不同的投资主体,各个港口联系长江的过路船舶,货物到港后,需要在此集并几天,办好手续、有船了再走。而港口整合后,武汉、荆州、宜昌三个港口同属一个主体,湖北省港口集团整合优化资源,在三个港口之间开行定时定点的班轮,货物上船有了可靠的时间表,减少了在港等候时间,效率大大提升。

△荆州盐卡港

港口整合后组成了“新合伙人”机制,对各自的功能定位也进行了差异化安排——以武汉港为龙头,鄂东南、宜昌荆州港口为两翼,汉江港口为延展的发展格局。其中,武汉港定位为长江中游集装箱枢纽港,宜昌港定位为长江三峡翻坝转运港,荆州港定位为煤炭铁水联运枢纽港,黄石港定位为大宗散杂货集散中心,其余港口定位为支线喂给港,依此定位着力打造“1+4+N”的港口业务布局,以形成“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的水运体系。

在“新合伙人”的强力加持下,各个港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1年,宜昌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破亿吨,鄂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率高达49.7%;作为枢纽的武汉港,其集装箱吞吐量达243.62万标箱,同比增长26.06%,增速全国第二。

来源:湖北之声

责任编辑  崇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