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保林 周呈思
湖北与长三角,一江相连,东西相顾。
长三角为何能走在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对湖北又有哪些启示?
继3月中旬赴赣湘学习之后,4月14日至1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率省党政代表团再赴上海、江苏、浙江,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我们正对11.4公里的黄浦江岸线整体开发,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打造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世界级滨水开放空间、国际创新创意产业集群,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型。”
在上海徐汇滨江,从西岸智塔45层观景窗俯瞰黄浦江两岸,若非当地负责人介绍,参观者很难想象这里曾是20世纪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往昔的旧油罐、旧仓库,被匠心独具地保留下来,点缀于一座座现代化艺术中心、美术馆之间,述说着时代的蝶变。
“精心、精细、精准、精致。”从上海到苏州、南京,再到湖州、杭州、宁波,代表团对沪苏浙城市治理一致赞叹。
洁净的街面、精致的绿化带、清晰的天际线、开阔的视觉廊道……考察所到之处皆绿树成荫、移步即景,处处似曾相识,处处又体现出明显的不同。
如果说,吸引人的是城市外表的精致,留住人的则是城市内在的精细。
作为拥有24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更是在以“绣花功夫”改善城市治理。
走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服务中心,每一个服务席位上都摆放着一张卡片:“说Yes不请示,说No要报告”“对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不设路障设路标;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单;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不给否决给路径。”
超大城市治理,如何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上海组建大数据中心,“为数据增值、为城市赋能”,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如今,上海市“一网通办”已累计推出357项改革举措,实名注册个人用户4415.9万、企业用户214.7万,接入政务服务事项3071项,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
上海还探索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个人全生命周期,打造从出生到养老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围绕企业全发展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体系。
“我们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对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事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切实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大数据中心负责人说。
以长远之计优化营商环境,以“绣花功夫”改善城市治理,更是为了强化城市功能。
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持续发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
功能就是钱,功能比钱更重要。
“武汉‘一主引领’使命在肩,必须在提升功能上狠下功夫。”在考察总结交流时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表示,武汉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枢纽、金融服务等城市功能,为周边城市发展赋能,做到“大树底下好乘凉”,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
“襄阳将全力以赴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说,襄阳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级物流枢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代表团其他成员也纷纷表示,要学习长三角城市治理经验,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的部署,不断增强城市金融功能、开放功能、贸易功能、科创功能、服务功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赢得优势。
“制造业是湖北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作为南京传统的工业大区,栖霞区过去主要以化工、电力、矿山等产业为主。如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则占比70%以上。”
南京市栖霞区负责人在介绍该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情况时的开场白,就深深地打动了代表团全体成员。
江苏建设经济强省的努力可管窥一豹。
江苏与湖北同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两省省情有较大的相似度。
“我们要学习江苏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实体经济、园区经济、农业产业经济。”在江苏·湖北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上,应勇指出。
园区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在苏州工业园区,代表团听取这里发展成就介绍: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园区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最好开放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汇聚和配置资源。96个国家4500多家外资企业在园区深耕发展,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居全国高新区首位。支持309家中国企业到5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参与合作共建10个产业园区、总面积达293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园区。始终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7亿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五连冠。
苏州工业园区在江苏并非一花独秀。
放眼江苏全省,有各类园区近400家,其中国家级园区46家、省级园区112家,每个市都有国家级园区、每个县都有省级园区。省级以上园区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经济总量、55%以上的财政收入、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
在此带动下,江苏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4个市GDP过万亿元,5个市GDP在5000亿元至1万亿元之间;有全国百强县25个。
在此带动下,江苏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2%的工业产值,制造业规模稳居全国第1,实体经济占全省GDP的80%、全国的12%、全球的3%。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湖北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湖北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应勇曾多次强调。
“我们要着力稳链补链强链,落实好‘技改13条’‘链长制’等产业政策,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支撑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产业和拳头产品。”王晓东在考察总结交流时说。
省委省政府已然谋定快动。
4月2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举行,针对我省的痛点、难点、堵点,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等。
“我们要学习借鉴江苏经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实体经济、园区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点,形成全域协同发展格局。”代表团成员表示。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来这里,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到这里,让创业变得简单,让创业不再孤单;在这里,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走进杭州梦想小镇,小镇座右铭让人印象深刻。
7年前,这座面积仅3平方公里的小镇“无中生有”打造智力密集区,如今累计引进孵化平台50余家、集聚创业项目2565个,融资总额达130多亿元,成为世界级的互联网创业高地。
“小镇还生产自有品牌矿泉水。”偶然一瞥的发现,让代表团成员赞叹于浙江捕捉市场的能力和开拓市场的勇气。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没有什么自然资源,能发展这么好,靠的是什么?
代表团一路学习一路思索。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这里谋划布局了南湖科学中心、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和城西枢纽门户中心,建设了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超重力实验室三大科研重器和众多创新平台。2011年至2020年,这里企业营收从203亿元增长到7274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1.7亿元增长到419.1亿元,企业数从593家增长到34202家。
在宁波舟山港,264条航线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拥有海铁联运班列19条,业务辐射全国15个省、56个市。货运吞吐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1。
放眼浙江省,跨境电商综试区实现设区市全覆盖,交易额居全国第2。
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以世界胸襟推进发展、敢于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生强”的精神品质,激荡着代表团成员的心。
行走长三角,敢于破除唯“资源禀赋论”,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的案例可谓俯拾皆是:
——上海海纳百川、鼓励创新。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张江集聚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4个大科学装置、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七分之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正加快迈向世界一流科学城。
——江苏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开放型创新大平台,既赋能技术、又提供基金支持和管理团队,3年就聚集了400家企业、形成100亿元产值。苏州为突破制造业天花板,把一台台笔记本电脑拆开,对照上千个零部件“缺什么补什么”,一环环拉长链条。
——浙江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创新企业,造就了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现在每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每26个浙江人中就拥有一家企业,真正实现了藏富于民、共同富裕。
学习是为了进步,总结是为了提高。
“上次到赣湘考察学习,感到追兵越来越近;这次到沪苏浙,则感到标兵越跑越远。”代表团成员感慨。
“湖北有129所高校、近160万在校大学生、80多位两院院士,具备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代表团成员坚信。
“湖北发展什么要素都不缺,还有一些独特优势,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好。”代表团成员信心满怀。
唯有思想破冰才能发展突围,唯有改革开放才能闯出新路,唯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
“症结”已找到,“药方”已开出。
谋在长远,更需干在当下。
全省各地需要在大局下谋划和行动,在区域发展布局中找定位,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当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强化政治担当,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加压奋进,推动区域发展布局成势见效,促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