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郧西县丁家坪村红二十五军223团政治部旧址,00后大学生聆听红军转战当地的故事。
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郧西县关防乡一天门,地势险峻。
位于咸丰县烈士陵园内的忠堡大捷纪念碑。
忠堡大捷临时指挥部旧址,整齐悬挂着贺龙等一百七十三位元帅、将军的照片。
《什么是红军》传单。 (郧西县档案馆 供图)
跨越百年的初心对话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
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军团也相继踏上长征路。这3支红军长征部队均诞生于湖北。
在长征这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中,荆楚儿女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悲壮绚丽的篇章。
2月下旬,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00后大学生组成的“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全媒体报道小分队走进十堰、恩施,追寻红军在鄂西的长征足迹。
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工人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这是郧西县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什么是红军》传单的内容。传单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时间为1934年12月10日。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即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系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重新组建。1934年11月16日,受中央指令,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由河南罗山出发西进,开始长征。12月,部分部队到达郧西。
“民国二十又四年唉,红军啦不是为了银钱,分土地又抗捐,工农们喜笑哈哈……”这是80多年前,在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流传的歌谣。在关防乡丁家坪村一组,红二十五军75师223团政治部旧址,斑驳的土墙上写着“苏维埃新中国胜利万岁!”
郧西县档案馆馆长孟帆介绍,红二十五军到达郧西后,一边坚持军事斗争,一边放手发动群众,宣传工作有声有色。
1934年12月,时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军部政委吴焕先、鄂豫陕省委秘书长郑位三商议起草《什么是红军》传单,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亲手刻印。传单就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作了通俗有力的诠释,让广大群众对红军有了初步认识。
之后,又刻印《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告国民党士兵书》等布告。前者对于开创新区、稳定民心起到一定作用;后者发布后不久,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的一个连投诚参加红军。
历经长征,红二十五军人数不减反增。这支人数最少的长征队伍,将士平均年龄不到20岁,但走出了徐海东、刘华清、韩先楚、刘震等97名将军,其中湖北籍41名。
“以前只在课本上学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汉江师范学院00后大学生刘思起说,红军在长征途中播撒革命火种的故事,让她对新闻宣传工作充满敬畏和向往。
毛泽东称赞“中央红军之向导”
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一幢老屋静静屹立在村口,黑瓦黄墙。
孟帆介绍,这里原先叫张家大院,是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驻地。
1935年2月19日,在这个院子里召开的“郧西会议”提出:建立大块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就地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抓紧时机,继续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设基层政权。
鄂豫陕三省边界,北靠秦岭,南临汉水,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初,就在红二十五军广泛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同时,蒋介石命令驻湖北、河南、陕西国民党军11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我军以一部分兵力牵制,主力则迅速由郧西、山阳交界地区北上袁家沟口,突然出现在敌人背后,重创敌军。随后,乘胜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等地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接着,又连克宁陕、佛坪两县城,在华阳镇东南的石塔寺附近设伏,歼灭敌军5个营。
4月上旬,红二十五军从华阳东返,在葛牌镇以南设伏,将一路跟踪的敌军2个团打垮,毙、俘1000余人,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5年5月,红二十五军再次粉碎敌人“围剿”,全军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2000多人,同时成立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13个区、46个乡、400多个村政权,人口近50万。
至此,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创建的唯一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一方面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另一方面让红军在长征途中有了立脚点。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4个省,转战近万里,在4支长征队伍中先期到达陕北,为党中央最终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央红军之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
贺龙等领导以少胜多的忠堡大捷
离开郧西,报道小分队驱车8小时,来到恩施州咸丰县与来凤县交界处的忠堡镇,踏访另一个为长征、为革命立下大功的地方——忠堡大捷遗址。
忠堡大捷,是一场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1986年,咸丰县在忠堡大捷遗址修建了纪念碑。此后,当地对纪念碑多次修缮,并以此为中心,建成咸丰县烈士陵园。
在纪念碑前,咸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胡立超向00后大学生讲述了这段史实——
1935年6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会师后的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廖汉生等领导下,北出鄂西,寻歼敌军。
6月9日,红二、六军团突然以部分兵力包围宣恩县城,佯攻城北重要据点椒园。主力则隐蔽在宣恩城南10公里处,以防敌军增援。
驻扎恩施城内的国民党第十军军长、湘鄂川边区“剿匪”总司令徐源泉闻讯,急令驻防来凤的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经忠堡驰援宣恩。12日凌晨,张振汉给徐源泉的回电被红军截译,贺龙、任弼时等当即决定:设伏忠堡,围歼来敌。下午3时许,与敌接火。
三天两夜的激战,我军以1万余人大战蒋介石的11万人,全歼敌四十一师师部、特务营及第一二一旅4000余人,重创敌军中、右路支队6个团,俘敌中将师长张振汉等2000余人,缴获枪炮3000多件。
胡立超介绍,忠堡战斗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红二、六军团坚守在密林山间,十分艰苦。由于贺龙早年经商时多次到忠堡,有一定群众基础,加上对红军纪律的了解,当地群众得知贺龙红军来打国民党军,奋勇支前。红军所到之处,他们积极给红军烧茶、送饭、当向导、抬伤员、筑工事,连老人、小孩都给红军割送马草。
在忠堡大捷纪念碑左边半山腰上,有一排木屋,是忠堡大捷的临时指挥部。指挥部中间的堂屋,贺龙等173位元帅、将军们的大幅照片整齐悬挂。
看着木屋里贺龙、任弼时睡过的木床,用过的油灯、办公桌,汉江师范学院00后大学生孟慧充满敬意:“我们要感恩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感恩我们生长在伟大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奋斗!”
初心一叶党史故事
用生命珍藏46年的传单
《什么是红军》传单保存至今,殊为不易。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部队驻扎郧西期间,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青年李玉才加入了红军队伍。
次年5月,红二十五军准备北上。临行前,已成长为红军特务队副班长的李玉才回到家中,将一张《什么是红军》传单交给妻子刘立英。
红军北上后,刘立英历经反动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百般折磨,也没有交出这张传单。
“用锥子剜,吊在树上打,后来身上还一直留着疤痕。”李玉才的孙子李登科说,奶奶始终坚信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心眼里拥护红军。
刘立英将这张传单包了又包、藏了又藏,几经转移,终于保存下来。1981年,郧西县在当地收集、核查史料,刘立英向组织上交了这份珍藏46年的传单。
郧西县档案馆把传单复制了一份,交给刘立英的家人。“这份复制的传单已成为我们的传家宝。”李登科说。
唯一走完长征的投诚中将
国民党第41师师长张振汉在忠堡大捷中被活捉后,觉得自己必死无疑。
当时,红军缺药,军医却匀出宝贵的药品给张振汉;红军战士吃的都是粗粮咸菜,唯独给他开小灶、吃细粮。这让张振汉摸不着头脑。
一天,张振汉见到贺龙,提出要回汉口与家人团聚,永不在军队任职。贺龙反问:“你丢了41师,回去老蒋会放过你?”贺龙又劝:“你是难得的人才,能不能留下来当红军学校的教员?”张振汉觉得自己是败将、俘虏,教红军实在不合适。贺龙又请了红军大学校长萧克和政委苏鳌来做思想工作。
1935年8月,张振汉换上红军军装,站在红军大学的讲台上。
10月,蒋介石调集20余万兵力,攻打近2万人的贺龙部队。形势紧迫,红二、红六军团决定战略转移。在军团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上,贺龙请来张振汉,要他为红军转移路线出谋划策。知己知彼的张振汉大胆建议:“不宜北上,向南从敌军薄弱环节突破。”根据张振汉提供的国民党军队布防情况,贺龙和任弼时决定南下湖南中部,突破沅江、澧水。
11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开始。在攻打湖南龙山县城时,因城墙坚固,数天攻不下来,战士伤亡不少,虽缴获了几门敌人的山炮,也没人会用。张振汉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只打出两发炮弹,县城便被炸开缺口,红军迅速占领龙山。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张振汉作为唯一跟随红军走完长征的国民党中将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
本版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袁超一 通讯员 朱昌娥 张家源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 省档案馆 郧西县档案馆 咸丰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