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探访发现,武汉沉湖湿地实施“退养还湖”一年后鱼肥水美,10万只越冬候鸟翩跹而至,相比去年再创新高。图为豆雁等野生候鸟飞翔在湖面上空,寻找水中食物。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摄
小天鹅、白鹤和灰鹤
大白鹭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上空,成群的候鸟在此越冬
豆雁
沉湖湿地管理局工程师冯江正在观鸟
□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峻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斌 通讯员 孙克亮
铅色的云将湖面映成灰色,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波纹,仿若一面镜子。成群的候鸟聚集于此,或盘旋于天空上、或栖息于绿草里、或畅游在湖水中,逍遥自在好不快活。
这里是蔡甸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更是它们越冬的天堂。1月5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沉湖湿地探访,实施“退养还湖”一年后,10万只越冬候鸟如期而至再现盛景。
17.4万亩沉湖迎来
10万只空中“客人”
一群灰雁扑腾着翅膀掠过水面,飞向空中。它们身后,还有成群的鸟儿展翅翱翔、鹅嘶雁叫。“去年整个迁徙和越冬季节来沉湖湿地的候鸟大概有9万只左右,今年增至10万只以上。”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方瑛介绍。
候鸟的增加,与湿地实施“退养还湖”密不可分。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蔡甸西南部,处于长江、汉水交汇的三角洲地带,总面积17.4万亩。2013年10月,沉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7年起,沉湖湿地全面禁止围网养殖,将保护区内的“三网(围网、拦网、网箱)”全部拆除;2019年蔡甸区加快推进沉湖湿地“退养还湖”工作,全面取缔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生产经营活动,废止承包合同、拆除生产生活设施、挖开堤埂豁口,湿地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为越冬的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源。
资源的增多,也引来了“凤凰”。
入冬以来,沉湖湿地管理局和鸟友们观察发现,湖区鸟类数量每天都在增加。上月,湖北省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和沉湖湿地局对小天鹅、豆雁、灰雁、斑嘴鸭、绿头鸭、绿翅鸭等6种水鸟调查显示,仅这6种水鸟的数量就超过3万只。
“有吃、有喝、安全,是鸟类在迁徙时选择一个地区补给和休息的基础条件。”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认为,多样的生境、丰富的食物、良好的生态,是吸引鸟儿来到这里的重要原因。“水里的鱼虾、滩涂的底栖动物、草地的植物茎叶、种子及周边农田里的农作物,都是候鸟的食物。”他笑道,“这些候鸟的食谱丰富着呢。”
濒危白尾海雕现身
为沉湖生态环境点赞
“看,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刚走上湖堤,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资深观鸟人和生态摄影师魏斌兴奋地指向远处湖中的小岛。他已连续3个月跟踪记录沉湖湿地的候鸟。他告诉记者,往年白鹤在整个武汉境内都很难见到,今年已在沉湖湿地观察到了9只。
“湿地保护得好不好,主要看两方面:一是野生水鸟种类多不多,二是珍稀濒危鸟类多不多。”魏斌介绍,除了白鹤,今年还有白尾海雕、东方白鹳、黑鹳、乌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鸟类“光临”沉湖湿地。其中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白尾海雕,更让人惊喜不已。
生态好不好,自然是鸟儿说了算。越来越多珍稀候鸟选择在沉湖湿地“安家落户”,恰是其生态持续向好的证明。
本月,沉湖湿地局将与武汉市观鸟会在沉湖湿地开展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去年元月的水鸟同步调查共记录到水鸟42种数量超过6万只,种类和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水鸟种类和数量有望再创新高。
方瑛介绍,接下来,沉湖湿地将继续加强退养区域的生态管护工作,同时根据专家意见,开展湿地修复工作,进一步恢复沉湖湿地生态系统,迎接今年在武汉举办的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这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只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将更好地提升候鸟的生态环境。”